桂習禮
一.手臂運動的重要作用及演奏的基本方法
演奏揚琴,是依靠手臂各部位肌肉節(jié)的聯(lián)合運動產生彈擊力量,作用琴筧(又稱琴竹)下?lián)羟傧遥骨傧艺駝影l(fā)音,并通過琴碼傳遞,引起面板和琴腔空氣振動,產生音響共鳴。這種聯(lián)合運動正確與否,對演奏的優(yōu)劣起著決定性作用。
演奏動作,是在手臂配合下,以腕指關節(jié)為活動的中心,采用拇.食.中三指持筧法,依靠手腕伸屈,轉動和手指捻動.上托相結合來完成 (通常簡稱“腕指結合法”或“指腕結合法”)。從臂.腕.指三者的關系來講,一般以手腕為主,手指以及手臂為輔。整個演奏是一個臂.腕.指節(jié)節(jié)帶動,有機配合的協(xié)調動作。就力學特征而言,各部位骨骼在肌肉拉力作用下系作杠桿運動。其動力性力量和琴筧的彈性.重量及運動加速度構成的合力,最后集中于手指(動力作用點在拇指和食指的交接處。)作用鍵頭,形成一個力的聚集點彈擊琴弦。琴筧是以腕關節(jié)為圓心,在立體空間作略呈外斜的上下半圓弧線運動。
演奏時,各部位應在保持整體感和自然松馳的基礎上,兩臂下垂,兩手向前平伸,自肘關節(jié)一手指一筧頭呈直線狀態(tài)。肩.肘.指關節(jié)與其相鄰的骨骼之間應當形成方便演奏的最佳角度。在演奏中:
1.臂主要負責調整手和腕的擊弦位置(上臂作縱向前后移動,前臂作縱向前后,橫向左右移動。)配合手和腕作一些幅度較大,力度較強的彈奏動作。應當盡可能減少前臂的上下活動。
2.腕的伸轉可概括為類似于“甩”一即象甩鞭子那樣一 觸即發(fā)的動作。轉動幅度不宜過大(一般不30超過度),兩腕水平間距不宜過寬,動作要靈活有力,防止出現(xiàn)“擱弦”.“剜弦”.“前戳”.“后拉”.“平壓”和“斜劈”等現(xiàn)象。
3.手指持筧,是以拇指第一節(jié)的中心部位羅眼),食指第一關節(jié)和中指第二節(jié)的中部觸筧,手型要自然。拇指和食指的感覺要敏銳,捻動應靈活,這對音質.音量.控制音色.力度和速度的變化均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中指上托系由無名指和小指同步配合,該三指應自然彎曲,相互貼近,托筧富于彈性,并與擊弦運動保持頻率相等。
在全部演奏過程中,要注意動作的連貫性.敏捷性和“甩”.捻.托的同步性,保持點的感覺,發(fā)音顆粒鮮明給人以“珠落玉盤”之感,并使這種點的發(fā)音產生有如弦樂器的線條流動。
二.肌肉合理的放松與緊張是演奏的生理基礎
就運動生理而言,人體的運動是以骨骼為杠桿,并節(jié)為樞紐和肌肉的收縮為動力而構成,任何一個簡單的動作,都是以各種方式聯(lián)合收縮的結果。肌肉放松與收縮(即緊張兩者相互交替,彼此協(xié)調地進行,是一切人體連續(xù)性動作的生理特征和運動規(guī)律。揚琴演奏正是這種人體的連續(xù)性動作之一。因此,在揚琴演奏中,各部位肌肉放松靈敏與否,是整個手臂運動好壞的關鍵。它們相對的自然放松和合理的瞬間緊張,不僅是擊弦的基本要求,而且也是全部演奏活動的生理基礎。如果把演奏力比做一條溪水,它通過有關部位所構成的渠道時,應當是順暢流通的。任何一處出現(xiàn)障礙或阻塞,都將防礙這條“溪水”的流通,造成演奏力的無謂消耗。而演奏成功的秘訣恰恰又在于如何把彈擊力量傳給琴鍵。因此,手臂肌肉出現(xiàn)局部或全屆持續(xù)性緊張,必將引起腕.指拘緊或僵硬,阻礙關兇活動,導致演奏動作機械或停滯,帶來生理功能障礙或消失,最終造成演奏力量的浪費或枯竭,導致演奏部分或通盤失靈。如果在這種肌肉持續(xù)緊的狀態(tài)下從事演奏,由于其新陳代謝障礙和供能不足,將會引起肌腱疲勞和肌肉組織損傷,久而久之則產生腱鞘炎等職業(yè)病,致使演奏者工作能力與演奏水平下降,以至被迫退出演奏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