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回到訓練上來說,要讓學生首先掌握連奏的彈法,學會用一只手臂的力量貫穿一條連線或一串音流。不要把一個個音都散了或彈得停滯不前,而要彈得向前流動,一氣呵成。這需要手上的感覺,也需要內心的感覺。同時,要掌握好樂句的彈奏,對每個樂句的語氣、起伏、句頭、高點、句尾等等都要安排處理好。進而要分析、感受并做出樂句與樂句之間的關系變化和發展,調整好旋律、低音、伴奏幾者之間的層次,逐步提高彈奏歌唱性的技巧,使其由淺入深,由底到高。我認為,只要用心去聽,去想,去感受,就必然會取得成果。
六、掌、腕、臂、身諸部位與聲音的關系擇要
(1) 手掌的架子作為力量的支撐點,是保證聲音質量的關鍵部位。彈強烈的聲音時,手掌架必須牢固,這是較易取得共識的。彈輕聲時,更需強調手掌架的牢固,對這個概念還需加強理解和認識。彈輕聲時,如手掌架懈軟塌陷,聲音必將無法清晰集中而變得模糊浮淺。哪怕是彈印象派最需要朦朧聲音的作品,手掌架依然不能懈怠,而要保持有把握的控制。如不注意這點,也許聲音就根本無法彈勻彈輕,使聲音變成了混濁一片。在訓練中常見的毛病是手掌塌陷,因軟而無法支撐起來。由于手掌無法充當力量的支點,手腕只能拱起來代替掌部作為支點。隨之而來可能引起端肩和手臂緊張。我們可以發現凡是手掌軟蹋的彈奏,聲音是無法深厚和集中的。因此手掌架的訓練應在入門時就開始,在慢練時要盡量強調手型,在較快的彈奏或正式演奏時則不必刻意強調外型,而是憑內在的功夫和力量了。此時也許外表看來掌關節較平,但手掌不是軟蹋的而是內部具有一定的支撐力。至于手腕拱起的毛病,單純想從手腕去解決是不可能的。手掌架去解決才是可行的。手掌架立起來了,起到了支點作用,手腕自然就能放下來了。
(2)腕臂的訓練與聲音的關系,手腕是手指與手臂之間承上啟下的樞紐。手腕有許多上下,左右的動作方式,其中有些是手腕獨立完成的,有些是和手臂結合起來協調完成的。在此我們不是去一一介紹這些動作的要領,而是要提出幾個需要注意的問題。手腕的左右靈活調節,在教學中常被忽視,但是實際上是非常重要的。以手腕為主導的左右調節,是同時結合手臂左右調節的腕臂綜合動作,指在對手指不斷變化著的位置進行微調,并使得不論何種位置時,手臂的重量(或大或小)都能通過手指而全部送入琴鍵。此時的關鍵是要特別注意在用4、5指彈奏時,一定要把手調節到最佳位置,把力量“送進”琴鍵,使最高音(或最低音)的聲音突出和通暢。這種調節使腕臂對手指充分起到了后方支援前方的作用,使得每個聲音能自然。
還需特別指出的是,腕臂的每種不同的動作都是為它特定的聲音效果服務的。不論哪一種非常有用的動作,也不能不加分析,不分場合地處處濫用。以“落滾”式的手腕動作為例,手腕柔軟提起和下落的動作,用來學習兩個音的小連線是很好的。同時,作為優美、柔和的觸鍵方式,用來做分句,呼吸等等都有十分良好的效果。但如在所有地方手腕都這么軟,聲音該挺立的地方都被軟化了,那時禍害無窮的。在需肯定、果斷、有力的地方,需生動、活躍、彈性的聲音,尤是跳音類觸鍵時,手腕應固定,手臂平行成一個整體,才能防止聲音軟化。
(3)身體協調與聲音。在彈琴時,從身體接觸琴凳開始到手指接觸鍵盤,應該是一個可以靈活調節的整體。當我們的身體處于自然積極狀態時,聲音必然會豐潤寬厚,使人聽起來順暢,舒展。身體協調的關鍵在與腰骶部的力量能否調動出來。在彈最響亮、最豐滿的聲音時,只要身體挺立,用上腰骶的力量,不需多大的動作和力氣,聲音可以很自然和方便地彈出來。在此要防止的毛病是:要該掉彎腰的習慣,懶洋洋消極地把重心往后往下塌陷,重心的后傾下榻是協調用力的最大障礙。
關于鋼琴的聲音是一個極為廣泛和復雜的課題。本文僅就聲音和技術的一些片面擇要簡述。要把鋼琴彈的好聽,還有許許多多的問題需要探討,譬如,聲音與節奏;與音樂表現;與不同風格;與不同作曲家的不同作品;與不同演奏家的不同個性都有密切的聯系和豐富的研究內容。由于鋼琴藝術的學問是如此廣博,我們所需進行的努力是永無止境的。
740)this.width=740"> 納格拉,清代史籍中稱哪噶喇、奴古拉,維吾爾族、烏孜別克族棰擊膜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