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能看到許多學生在最基本的聲樂問題上迷失方向,有些教師甚至會用錯誤的理論指導學生,致使大量學生對于聲樂的概念含糊不清,造成惡性循環。聲樂藝術由于具有“看不見摸不著”的特點,對于初學者而言的確很容易被教授者講得“云山霧罩”,有些講授者還會上升到哲學與心理學的高度,導致很多學習者會在聲樂書籍中尋求答案,卻不知聲樂藝術需要靠大量的藝術實踐和在舞臺上摸爬滾打來總結,單憑一些書籍中照本宣科的聲樂理論是達不到真實的聲樂藝術的演唱高度的。其實,大家還在爭論的一些聲樂問題在主流歌劇舞臺上早已蓋棺定論。筆者希望用最簡單、通俗甚至有些“業余”的語言和大家試著一起討論看起來似乎無比復雜的專業歌唱。
唱歌到底用不用嗓子?這個問題時至今日仍然在困擾著眾多的學習者。很多人認為歌唱時嗓子必須放松,絕對不可以用力,否則嗓子就會疲勞。所有堅持上述觀點的歌唱者演唱時幾乎無一例外地出現氣息不足,撒氣漏風,音量微弱,歌唱持久性差的問題。更有些歌唱者唱歌的音量還不及說話的音量。這就是認定“用嗓就一定會費嗓”這一觀點的必然結果。
唱歌到底用不用嗓子?用嗓就一定會費嗓嗎?答案是:唱歌必須用嗓子。用嗓子歌唱有可能會費嗓子也有可能不費(這取決于你是否正確用嗓)。但不用嗓子唱一定會費嗓。
所謂不用嗓簡單上講就是唱歌時喉部不用力。我們都知道喉部有最重要的歌唱器官——“聲帶”,在歌唱時如果喉部放松,聲帶不拉緊,是無法發出好的聲音的。聲帶就相當于提琴的琴弦,如果琴弦是松弛的,再好的樂手也無法奏出動聽的音色。
很多聲樂學習者片面追求嗓子放松,卻不知道這種放松是以犧牲漂亮的聲音為代價的。聲帶都松弛掉了,你們拿什么來歌唱呢?這就像專業的長跑運動員是在訓練如何科學奔跑,而不是追求有朝一日跑步可以不用自己的雙腳。研究如何不用嗓子唱歌的人多多少少有一點讓我聯想到那些想追求長生不老藥的人。
因此,聲樂訓練的真實目的是為了找到“用嗓子卻不累嗓子”的科學發聲方法。當然,歌唱藝術發展到今天也還是無法做到嗓音在歌唱時絕對地“零消耗”,再著名的聲樂大師也無法在演唱時做到嗓音絕對不疲勞。我們只能追求在積極的歌唱狀態下用科學的發聲方法把嗓音的消耗降到最低。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
大約在14世紀,歐洲出現了一種在多弦樂器上加鍵而成的擊弦古鋼琴——克拉維卡琴。這種古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