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教“吟猱”方法是讓學生左大指按弦,小臂不動而放松,帶有節奏規律的輕輕擺動手腕,右指以固定節拍的彈奏琴弦。一般學生右指彈一下,左指的肌肉就從緊張到松弛,甚至到僵硬而不能持續放松。因此要有意識地使左臂放松,右指一邊按固定節拍彈弦時,左指輕悠悠的作小幅擺動,慢慢的找到感覺并形成習慣。擺動方向與二胡小提琴大提琴的揉弦一樣,為保持盡可能長的持續音,需與弦保持基本的平行。名指“吟猱”同此一理。
“吟猱”的應用很難說清楚,但一個普遍的現象就是“各人各異”。然對于一首音樂作品、一句樂句、一個音來說,不是凡音“吟猱”為好,而是應經過根據內容需要的設計后,再作應用。有時某個音就是需要一點也不吟猱,使之從音的出現到消失,營造一種靜謐安詳的意境。此時若“吟猱”不斷,尤其用高骨大猱,必定造成恍惚搖移的感覺。具體對于“吟猱”究竟如何的用與不用,就需一首一首樂曲、一句一句的樂句作解說了。
“音音相連”
如何使得“音音相連”既是技術技巧也是演奏習慣的問題!蛾P山月》“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在七徽左右從七弦到二弦的過弦,要凄涼婉轉!蛾栮P三疊》中的“西出陽關無故人”中的七徽五六七弦三個音的連綿不斷,但很多學生無法連貫,甚至彈成跳躍斷裂,造成旋律線條阻梗滯澀!耙粢粝噙B”其口訣是“八個字”:即“留足時值,過弦(移位)疾速”。其實這是一個應用極多的基本技法,是極其重要的演奏技法與演奏習慣。解決方法是在按音時要盡可能保持音所規定的時值,切不可很快離弦,切斷音的余音。只要不影響下一個音所在弦的彈奏,就按于音位而不離。兩音在不同的弦上或不同的音位時,也以“八個字”使兩音之間移動痕跡保持到最小的間隙,手指移動或過弦時不可出現拋物線。這樣既可保持音間的緊密聯系,也可使空間共鳴更和諧,音響更飽滿悅耳。作為一種習慣,一旦養成受益無窮。
“走音”“掐起”“掩”“滾拂”“輪指”等這些技巧與技法,是通用于包括《瀟湘水云》《廣陵散》等所有琴曲的,《仙翁操》《良宵引》里這些技巧技法練好了,在其他琴曲里也就省卻了練習的時間與過程。也即在初始學習時練就的基本功,為日后提高與深造打好了堅實的基礎。墨子說的“百工從事,皆有法度!狈ǘ仁遣豢呻S意改變的,也不可由不同的老師、不同的派別、不同的觀點而改變,不按法度“從事”則必然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
還有些技法技巧我也應用了特定的名稱,如“一指二弦”(名指或大指同時按兩根弦)“一指二弦掐起加移位”(大指按了兩根弦后——一般總是先按高音弦后按低音弦再掐起,再立即移到下一個音位)“一指三弦”(名指或大指同時按三根弦)“顆粒挑勾”(“挑勾”時要有顆粒感,每個音必須都是由一個獨立動作完成……)經常使用這些術語教學,學生習慣后也就很快領悟并使用,節省了用以解說技法技巧化去的課時。
三、關于練習曲
教學中我較強調用練習曲來進行練習,在《古琴演奏法》里我編了一部分練習曲,經十余年的教學實踐,達到了預期的效果。近期出版的《古琴新譜》里又增加了部分練習曲。練習曲是西方傳來的,在實踐中它是一種很見效的練習方法,值得我們借鑒應用。練習曲是有序的、漸進、有的放矢的集中練習,將一種指法技法集中在一條練習中反復的練習,收效甚快。節省了時間,鞏固了成效。如果按過去的習慣,一首樂曲中的一處技巧或技法待彈完這首樂曲三分鐘的話,這個技巧技法三分鐘里也才練了一遍。如果將這個技巧技法編成專門的練習曲,在一兩分鐘內,這個技巧技法就被反復練習了幾十遍,其效果是顯而易見的,節省了時間與精力。其實如《仙翁操》《秋風詞》《湘妃怨》等小曲,就其編排的結構來看,實際上就是一首練習曲。它們練習了空弦音與高八度同音關系、七徽與九徽上是隔四根弦、九徽與十徽上是隔三根弦的泛音關系……這類小曲,顯示了古人早已具有了集中練習某些技術技巧的意識。
我編寫編選的練習曲,每條都有其練習的要點,學生不單是要會彈某條練習曲,而是怎樣彈好這條練習曲?怎樣體現出線條的流暢達到預期的要求?即便是一條短短的練習曲,練習時也就有其目標與方向,這樣練習時也就產生了動力,不至于枯燥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