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此議題古琴范圍內還有著不同的觀點,有的人甚至認為“古琴是不講技巧的,西洋音樂才講技巧,他們學院派才講技巧,我們是講韻味的。”這些論點混擾了概念,混擾了技巧與內涵的關系。精到的技巧技術正是達到韻味的“前站”,是過河的橋與船。沒有橋與船就過不了河,到不了彼岸。技巧與韻味正好是個相輔相成、互不可缺的整體關系。有些人僅因為某一兩處技巧的殘缺,而使一首樂曲不能善終。可見高超過硬的基本功及高度審美的藝術標準,對于一個真正愛好古琴藝術的演奏者是極其重要的。
古琴技巧包括很多方面,不是說彈得快才是技巧,其實慢也是技巧。同一張琴、一根弦、一個音,某甲彈得好聽,音色飽滿圓潤。而乙彈得聲音發飄,音色不純干澀而不好聽;快速度的樂句,甲彈得力度平均顆粒清晰,而乙則力度參差含混不清……。其中就有方法上技巧的正確與不正確的原因,因此技巧有優有劣是客觀存在。演奏時音準不嚴格、用得較多的“綽”卻不講究它的變化應用(有三種不同的彈法:距離、速度及強調的點位)、“輪指”渾濁不清、“進退復”不按樂曲內容的需要,無變化的單一的應用(可干凈利落、也可柔媚連貫)、連“上”連“下”二三音,音準不嚴,或取音不實或余音很快消失(有按音實與不實的技巧掌握,雖音音遞減,但也能音音清晰)、“掐起”掐出“啪嗒、啪嗒”的雜聲、“掩”時又掩出木板聲……其中除了方法不夠正確外,還存在著對技巧重要性的認識偏差,認為技巧技術無關緊要,“我們是強調韻味的”結果。殊不知這是一句空話,無優良的技巧與技術何來韻味!不論“掐起”“掩”“潑剌伏”“走音”都是旋律音中的一個環節,旋律如果是個連綿線條,那么出現了雜音、不準的音、渾濁的音響則會影響旋律的連貫性。如果是跳躍性的旋律,那么掐出了干澀的或是木板雜聲,也是對旋律的破壞,何來韻味!
下面我列舉一些技巧作技術分析。
“音準”
音準是有嚴格標準的,不可隨意為之。但有因風格的需要而作某些音高的調整,但這也有特定的標準。如《憶故人》第七段的“13 2”的“1”與“3”,有的琴家作了“1”偏高“3”偏低的處理,那是委婉凄厲情感的要求,而不是不講究音準。《瀟湘水云》第七段中有三個連“上”“61 23”,是對彈奏者音準把握的檢驗。無靈敏的聽覺、無幾百遍的訓練是很難奏效的。古琴曲演奏時常有一個空弦音與按音的“應合”,因空弦音是原先已定準的,那么即使稍有不準的按音,就會被明顯的顯示出來。另,古琴上的音準是不可絕對以徽位來判斷的,一是因為徽位有可能安裝有誤,徽位上的音準點位是極小的一點,不得有兩三毫米左右的誤差。二是弦與琴面的高低至今無嚴格的標準,弦與琴面“斜差”(指琴尾處“一紙”到岳山處的“一指”的高低距離差)的不固定,就會產生音準的不確定性,即使徽位位置是正確的,因受“斜差”的影響,按音也會有所出入。再說音位的徽位是泛音的位置,不受弦張力變化的影響。而按音首先隨著“斜差”的變化而作變化。尤其上準(高音)音區,準確的音高一般都在所標定徽位的左側一點的地方(如標五徽的按音,則應在五徽一不到的位置按音,余類推……)。由此可見按音音準主要以聽覺辨別為準,徽位是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