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之外,古琴又是一件工藝品——在上好木料(面板一般用梧桐木、杉木,底板一般用杉木或梓木)制成的琴身上髹(即上漆)上烏黑鏡亮的漆胎層,漆胎里還會摻上鹿角灰、八寶灰(金粉和孔雀石、瑪瑙、翡翠等珍貴玉石碾碎混合)。十三顆徽有螺鈿、玉石、金、銀等多種質地。調弦的琴軫也有木頭、象牙、牛角、玉石等各種材質。絲織的穗更為古琴添上了幾分秀美。裝琴的琴囊用的是典雅華貴的綢緞,有的琴還用紫檀或黃花梨等珍貴木材做成的琴匣來盛裝,琴匣內外還會有精美的雕刻。由于古琴制作精巧,且音色動聽,琴的主人們往往以琴為寶,并根據其特點、音色等來為琴取名,連同對琴的贊美的詩句一并鐫刻在琴的底板上。
現收藏于故宮博物院的唐代名琴“九霄環佩”的形狀是伏羲式,底板上還刻有詩句、銘文——龍池上方刻篆書“九霄環佩”四個字,龍池下方刻篆書“包含”大印一方,再下是蘇東坡的一首詩:“藹藹春風細,瑯瑯環佩音,垂簾新燕語,滄海老龍吟。蘇軾記”二十三個字。龍池左方刻“超跡蒼宵,逍遙太極。庭堅”十個字,右方刻“泠然希太古,詩夢齋珍藏”十個字及“詩夢齋印”一方。鳳沼上方刻楷書“三唐琴榭”一橢圓小印,沼下方刻篆書“楚圓藏琴”印一方。琴腹內納音左側刻楷書“開元癸丑三年斫”七個字,此琴傳為唐時西蜀雷霄所制。
古琴有多種樣式,南宋田芝翁所輯《太古遺音》(宋人摹本),是我國最早載有古琴樣式的琴論專著,上面繪有三十八種琴式:神農、伏羲、靈機、響泉、鳳式、連珠、仲尼、列子、伶官、師曠、落霞等琴式,最常見的為仲尼、伏羲、連珠、落霞、蕉葉等樣式。琴式的取名多來自發明者的名號、神話傳說、歷史典故或自然界的物象,每種名稱都有著自身的特定含義。
歷代文人墨客專門為古琴所寫的詩、詞、歌、賦就有厚厚的一大本。唐代著名詩人李白就曾寫過“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的詩句。
琴中有天、有地、有人;有年、有月、有日;有山、有水;有龍、有鳳;有北辰、五行等等,真如一個小宇宙。它歷經滄桑仍樸實無華,充滿神韻卻毫不招搖。它以自身的魅力向世人訴說著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昭示了華夏兒女那顆深沉而質樸的心。
二、怎樣學好古琴
“怎樣學好古琴?”是一個很普通又很值得討論的問題。這個問題在琴人范圍內還可能存在著不盡相同的看法,莫衷一是,但古琴作為一種樂器,它和二胡、琵琶、鋼琴、小提琴一樣,學習進程是由淺人深、由易到難、由入門到深造,其規律與過程應該是一樣的。
在操縵之初開指之時,習彈者應掌握好較為正確的演奏方法,懂得運指的基本原理。通過練習,理解并掌握其中的規則。習彈者可在教師的指導下仔細體會認真練習,使之方法正確,運力自如,音色圓潤變化得當,姿勢舒展大方、美觀自然。其實講究基本指法,運指的正確,是包括古琴在內的所有樂器演奏的同一要求。不少琴師在教學中將《仙翁操》、《秋風詞》等小曲列為開指樂曲,就是因為這些樂曲本身具有著練習曲的性質和功能。有的個別琴生入門開指就要學某一首大、中型樂曲,其求學心情可以理解,但絕非上策。開指初學之時,非但沒有必要去學高難度、高知名度的經典樂曲,而且在彈“練習曲”時也不可操之過急、急功求“進”。因為只有掌握了正確的牢固的基本功,才會有提高和深造的基礎保證。可見,初始的“開指”教學是十分重要的一課。
在練習一首正規樂曲的時候,也需要有針對性的練習程序。因為練習曲的基本功訓練不可能包羅所有的技術技巧訓練,何況演奏的技術、技巧也在不斷地發展。因此,有必要進行有目標有針對性的、抓住關鍵突出重點的練習。
最后則是通過精雕細刻的處理,通過演奏表達樂曲的思想感情、完成藝術形象的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