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 象
改革開放以來,音樂取得了很大成就。但面對經濟社會轉型期文化發展需求,音樂領域中存在的“三多三少”現象,值得認真對待。
所謂“三多三少”:一是歌手大賽、選秀活動多,大眾歌詠活動少。前者能推出新人,提高歌詠水平,舉辦活動無可非議,問題是與后者的開展不平衡,造成重視前者輕視后者的傾向。后者是各行各業普通人的“大家唱”,自娛自樂,自我激勵,活動本身就是目的。這種“大家唱”是產生時代音響的土壤。《義勇軍進行曲》、《黃河大合唱》、《歌唱祖國》等這樣一些有歷史特征的歌曲,都是與大眾歌詠結合之后,才成為時代的聲音。而當下缺少這樣公認的代表性歌曲,不能不引人深思。據有關方面透露,每年有10多萬首新歌問世,普及率很低,能在一定范圍內流行的也寥寥無幾。最近評選“30年30首流行金曲”只有一首是2000年后唱響的。奧運會征歌6萬-7萬首,因未與群眾見面,基本報廢,是精神財富的浪費,令人遺憾!
二是非專業機構組織的音樂活動多,專業機構搞得相對較少。電視臺是綜合性機構,搞音樂不是它的主要業務,但目前它組織的活動不僅名堂多,且有聲有色。而音協、音院、群藝館等專業機構的活動則相形見絀。某些專業性很強的歌曲評選,影響很小,有人說搞娛樂活動誰搞都一樣,不必計較。其實不然,這是關系音樂事業能否正常發展的問題。奧林匹克運動會之所以能使國際體育運動蓬勃發展,并能樹立起一種崇高文明的奧林匹克精神,是與組織者能理順與各國政府、媒體、贊助商等方面的關系分不開的。而目前一些媒體搞的音樂活動則不然,演唱者甚至是大眾演唱成員都是按媒體計劃去作秀,這樣產生的是扭曲的影響。又由于媒體與商業利益掛鉤,它必然要炒作、宣傳、包裝,常常一夜之間就能樹立起一個讓青年們崇拜的偶像歌星。一旦虛假成分敗露,神壇破滅,其惡劣的社會影響就不言而喻了。如何使專業的音樂機構充分發揮其功能,使它們不斷走向社會,走入群眾中去,是個值得重視的大問題。
三是演唱者收入多,詞曲原創者收入少。多年前人們議論的“十五的月亮十六元”現象更嚴重了,不少詞曲作家如不自付版面費就難以發表歌曲。這不是一般的分配不公的問題。貶低原創勞動價值的“倒掛”現象的存在,關系到要不要按藝術規律辦事,音樂事業要不要科學地發展。眾所周知,音樂規律要經歷三度創作:首先是詞曲作家根據生活體驗和知識積累進行一度創作,這是基礎;然后是演唱者和演奏者的二度創作;最后是群眾的品嘗、篩選進行三度創作,這一關常常決定作品的命運。如果沒有巴赫、莫扎特、貝多芬到斯特拉文斯基等一代代原創音樂家的創作,就沒有從古典主義音樂到現代主義音樂的一浪浪高潮。如果沒有聶耳、冼星海的群眾歌曲,中國音樂史該如何寫?改革開放要創造中國音樂的新輝煌,不正視歷史經驗和規律怎么行呢?
音樂是依賴聽覺的情感藝術,它有娛樂功能,也有審美教育功能;它有宣傳鼓動作用,也有保健醫療作用。構建和諧社會、和睦人際關系需要音樂活動;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提高國民文化素質需要音樂教育;迎接老齡社會需要音樂給老人們帶來美好的心情;加強國家交流也需要音樂這種“世界語言”發揮獨特作用。
現階段的音樂活動應該是多方面、多樣性的。既應有群眾音樂,也應有一些高雅音樂;既要有通俗流行音樂,也需要有嚴肅的學院派音樂;既要有民族的,以至原生態音樂,也要引進國外的有各國各地區特色的音樂。 這是時代的需要,民生的需要。愿文化部門不斷進行宏觀調控和引導,理順各方面關系,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音樂文化百花爭艷,萬紫千紅。
原載《 人民日報 》(2009年1月8日 1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