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強縣周窩村坐落在衡水武強縣城西南5公里的周窩鎮,處于華北平原腹地,面積1.5平方公里,256戶人家,人口近千人。這座典型的北方村莊,曾經長期是貧困區,當地農民主要種植小麥和玉米,土堿地貧。自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村里引進了第一家小型樂器加工廠,周窩便開始了與音樂的緣分。歷經二十余年發展,加工廠現已成為管弦樂器產量全國第一、世界第二的龍頭企業——金音樂器集團。在其帶動下,周窩村樂器生產加工及配套企業達到13家,從業人員3000多人,成為全國管樂生產基地和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基地。
自2012年起,武強縣政府又與北京璐德文化藝術中心聯手,投資1.8億元,以金音集團所在地為中心的周窩村為基礎,創建了以演藝、培訓、比賽、交流、展覽、創作、制造為一體的原生態特色音樂小鎮。聰明的周窩人不但把自己生產的西洋樂器賣到世界,而且把世界的優秀音樂人、投資人、游客引到了周窩、留在了周窩。中國武強麥田音樂節暨河北省管樂節、第六屆吉他文化節、國際鄉村藝術節等大型活動的舉辦,更為這個北方最具創意的音樂旅游基地迅速聚攏了人氣。周窩村與普通意義上的小村落早不可同日而語,周窩人也不再是傳統意義上閉塞的農民,世代相傳的土地是他們的舞臺,樂器制、修、銷一條龍的產業鏈是他們的平臺,而吹拉彈唱成為他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內容。周窩人是快樂的,正如當地村民所言,“在比金窩銀窩更幸福的周窩生活,就是在音樂里生活!”
土洋結合的味道無處不在
我們在寒意濃濃的冬日里來到周窩,老遠,那根被當地人戲稱為“路標”的巨大的沙比利木便赫然在目,上邊“周窩音樂小鎮”幾個紅色的大字瀟灑而張揚。與其對稱的那座塞滿幾百支舊電吉他、紅藍相間的椅子形現代雕塑,氣勢非凡地矗立著,赫然有搖滾界頭把交椅的陣勢。
往里走,視覺上的反差無處不在。一眼望去,并不大的村子規劃整齊,主路兩旁是頗有情調的咖啡屋、茶吧、提琴體驗館和手工吉他制作工作室,街墻上到處是五線譜、音符,以及嘻哈和搖滾風格的涂鴉,各種顏色艷麗、寫滿網絡詞匯的木板釘成的卡哇伊飛機造型貼,在簡單粉刷過的磚墻上,彰顯著作為音樂小鎮卓爾不群的品位。然而幾幅制作于上世紀80年代宣傳計劃生育政策的瓷磚畫、鄉土味十足的粉紅鳳凰和大白饅頭裝飾畫則提醒著人們,這里不過是一個普通的華北村莊。
正逢周窩的趕集日,“洋”味十足的創意墻下是各色小商品攤位和熙攘趕集的老鄉。紅紅綠綠的被面、床單、針頭線腦、布老虎讓人眼花繚亂,叫賣聲、鄉音十足的討價還價聲鼎沸;依然掛著農村合作社牌匾的小店鋪與墻面刷成白藍相間的餐吧、文化小院交相輝映。抽象的、具象的、視覺沖擊力極強的國內外眾多搖滾領軍人物的照片和宣傳海報讓人如置身798等知名“文化據點”,而大紅燈籠則在旅客們的頭頂搖搖晃晃。
在這里,每套院落都是由一處上世紀70年代的平房民居改建而成,院內的茶座、樂器制作小屋、旅客休憩房和酒吧,處處呈現著音樂的溫馨。小院既保留著北方農村建筑特色,又極具現代音樂韻味,中西結合,相得益彰。細節無處不在——約翰·列儂紀念館的小院分外樸素,白磚墻上一幅黑白大照片頗有意境,甲殼蟲樂隊的諸位成員從烏黑木門后露出頭來,側墻上,手捧“WAR IS OVER”標語的約翰·列儂和妻子小野洋子靜靜地站在照片中,似乎正專注地看著這小院中匆匆來慢慢去的游人。
隨意挑個街邊的椅子休息。記者發現,這些椅子、沙發甚至街角吹薩克斯的音樂家雕塑,都是用生產樂器的下腳料制成的。“涂鴉和街景等創意作品,是今年4月,中韓兩國的藝術大師創作的。”周窩鎮黨委書記王建坡自豪地說。
有朋自遠方來
“別動,就站‘時間先生’海報前頭來一張!”“這比我去過的任何藝術小鎮都有感覺,來了這兒靈感往上撞啊!”漫步街上,我們剛好遇到來這里采風的美國世界藝術家協會中國區協會的藝術家們,他們漫步小鎮,聽著悠揚的琴聲……小鎮濃厚的藝術氣息也激發了他們的創作靈感,美國世界藝術家協會中國區協會理事、書畫家蘇立學作詩稱贊,“全國名鎮何其有?音樂小鎮有周窩。不信請君漫步看,道明街凈聽樂聲。”其他藝術家則紛紛表示,“音樂小鎮形式新穎、有創意、有氛圍,我們下次一定帶更多圈內朋友來這里轉轉。”
其布厄,是傈僳族彈撥弦鳴樂器。傈僳語“其”是弦子,“布厄”為傈果,意即圓筒形的弦子。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