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黑龍江的7歲小姑娘田新奕,正在“彩繪吉他”小屋里認真地給自己選中的小吉他“穿上”彩色的衣裳,靈巧的小手拿起畫筆,蘸上五顏六色的顏料,在木吉他上輕輕地描繪著。繪完圖案,她開始仔細觀察屋里的吉他制作大師制作木吉他,“吉他里面為什么要做成空的?”“聲音好不好聽跟什么關系最大?”小姑娘告訴記者,爸爸媽媽要到周窩來訂制樂器,所以她就跟著一起來了,“剛才那個喝奶茶的小店鋪可漂亮了,那里的阿姨還教我敲鼓,中午媽媽說帶我去吃‘私房菜’。我喜歡這兒,特別好玩!”
有鼓聲、吉他聲、貝斯聲傳來,街道一隅,幾個年輕人沉浸在自己營造的快節奏氛圍里,每個人都表情專注而投入,冬日里,僅穿單薄T恤的他們卻都微微冒著汗,衣服背后寫著“吉他青年到武強去”。這樣的樂隊演出在周窩有很多,樂隊也大多是音樂發燒友臨時組建的。
周窩因其獨特的韻味,吸引著四方的賓朋,眾多音樂人來到這里體驗交流,周窩音樂小鎮已經日漸成為音樂人進行藝術創作以及舉辦各項音樂節慶活動的首選之地。而常年舉辦的各種文化活動,也吸引了大批游客到此一游,帶動了樂器制作銷售、當地特產銷售、餐飲酒店服務等相關產業日益興旺,僅2012年文化旅游收入即可達1千萬元。
這里的農民不尋常
周窩村農民天天都跟樂器打交道,工作中制作調試各種樂器,生活中參加多種音樂活動,漸漸都成了音樂的發燒友,幾乎人人都會演奏一兩種西洋樂器。如今,周窩村60多名農民自發組建了農民打擊樂隊和銅管樂隊。王建坡介紹,樂隊目前能熟練演奏貝多芬的《歡樂頌》、俄羅斯名曲《喀秋莎》等。“上班時間制造樂器,業余時間到村里樂隊吹薩克斯。”這樣藝術化的生活,令周窩音樂小鎮的村民感到愜意。
今年64歲的張喚迎15歲就開始學習各種民族樂器的練習,后來又在正定劇團擔任過樂手,學習了小號等西洋樂器。1972年調到武強縣文化館工作,2003年退休后到金音樂器集團擔任技術骨干。去年,周窩村村民自發組建了全縣首支農民西洋樂隊,張喚迎又自告奮勇擔任起這支樂隊的總教練。由于所有隊員都是農民,原本拿鋤頭、剝玉米的粗手卻拿起了西洋樂器,許多人在興奮的同時,拿著樂器都不知道該從何練起,張喚迎就為這支特殊樂隊專門量身定做了一套特殊的培訓計劃,不到兩個月時間,隊員就掌握了演奏技巧。張喚迎將自己的身份定位為“周窩村的新農民”。他告訴記者,“我們樂隊好幾十號人里,我是比較年輕的,歲數大的都70多歲了。我們吹拉彈唱的技術可能不咋樣,但許多專業演奏家樂器壞了,也會特意來到周窩,向我們提出問題來,我們準能給他滿意答復。就連來這里的外國人也經常跟我們互相討論樂器配件細節上的問題,一比劃就知道。我們沒受過正規教育,都是業余出身的草根,令老外們驚訝的是,種地的人能懂得西洋樂器,太不可思議了!”
34歲的周衛倉是樂隊里的主力成員。初中沒畢業,他就到樂器廠里打工。二十出頭時,他決定“到城市見見世面”,在山東青島和天津的樂器廠呆了10年。兩年前,一聽說家鄉要建音樂小鎮,他帶著一身本事回來了。周衛倉是薩克斯的發燒友,有把“全世界唯一”的薩克斯管。“你看,刻著我名字的全拼zhouweicang,”他指著管身說,“從上到下,哨片、管身和U形管,銅質內壁的薄厚是有變化的,而一般的薩克斯就沒這么細致。”周衛倉根據多年對雅馬哈、薩爾曼等高端薩克斯的研究琢磨,結合自己的演奏習慣,專門制作了這把薩克斯管。去年,有位美國演奏家試吹之后,出14000多元想買他的寶貝,他沒答應。最近三年,他在QQ群上認識了來自全國各地的薩克斯愛好者,通過視頻、聊天的方式,周衛倉為網友們修好了三百多支薩克斯。如今的他開了自己的“小周工作室”,制作的樂器品牌名字叫做“伊薩奴”,意思就是“甘愿做薩克斯的奴隸”。他的工作室集制作、銷售、維修、現場教課和網上教學于一體。他自豪地說,“美國很多演奏大師都來我的工作室量身定做樂器。我的學生好多都是大學老師,他們遇到問題的時候愿意跟我討論。我們周窩村基本每家都有人從事與音樂及音樂產業相關的工作。現在,全國各地來旅游、玩音樂、拍婚紗照的人越來越多,我心里很自豪。”
其布厄,是傈僳族彈撥弦鳴樂器。傈僳語“其”是弦子,“布厄”為傈果,意即圓筒形的弦子。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