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笛子演奏家吳樟華接受采訪,吳樟華談到竹笛藝術的發展以及學校的核心競爭力的理念。
吳樟華,教授,國家一級演奏員。浙江藝術學校校長,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竹笛專業委員會副會長,趙松庭笛子藝術研究會副會長,中國音樂學院國樂系笛子客座教授,教育部高等學校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學訪問學者。
問:我們都知道您不光是一位音樂教育家,一位校長,更是一位非常有影響力的竹笛演奏家。能不能跟我們分享一下您的藝術主張?或者您覺得自己與眾家不同的觀點呢?
吳樟華:這個問題其實很寬泛。作為專業的民族音樂從業者,普及與推進工作是我們必須要做的事。首先,老一輩的竹笛藝術家給我們留下了非常寶貴的財富,像趙松庭老師的浙江笛派,在他們那個年代已經是非常突出的學術成果,所以有一點可以肯定,浙派的傳承是我的核心努力方向。但是中青年藝術家梯隊如何在多元化發展的今天,弘揚笛子文化和藝術,我認為是一個重要課題。我們的民族音樂發展到今天,一直呈現的是百家爭鳴的態勢,以竹笛為例,像內蒙、陜西都有自己成熟的笛派和代表人。趙松庭老師已經在南北交融上開啟了先河,那么如何在良性競爭的同時兼容并包,互相學習才是重點。所以,傳承和創新,并落實在日常工作的點滴中,是我一直以來堅持要做的事。
問:都說中華文明五千年歷史,可是中國音樂文化的歷史卻因為一根骨笛追溯到9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那么當今竹笛文化的發展有了哪些推動性舉措?又存在哪些桎梏?
吳樟華:這個問題問得很好。我認為,在拔高的同時,也要重視土壤。培養高精尖的人才同時,不能忽視普及性教育,比如像中小學生這樣的義務教育群體。其實這兩年竹笛基礎教育的普及是非常好的。比如前一陣子,浙江的一個小學邀請我為他們的“笛子進課堂”編寫一部教材,他們希望竹笛能滲透到他們的日常音樂學習當中去,作為一門普及型試點課程。
作為專業演奏者方向的培養,要從娃娃抓起,要有一系列的教學步驟和計劃。只是這對教師要求非常高,作為新時代的笛子教育工作者,必須要具備越來越高的文化素養,并且要更加注重對教育學、心理學的研究和應用。以往,前輩們在教學中通常采用“師傅帶徒弟”的傳統模式進行教學,對于我們而言,應該適應時代的要求,既要繼承前輩們的寶貴經驗,更要在教學方法上不斷地梳理和創新,這是一個新的挑戰。所以發展就是要抓基礎,出人才。最后一點,你講到笛子是有歷史淵源的樂器,我們的浙江余姚在古代農耕文化時也出土過笛類樂器。當今在樂器制作方面的創新也極大帶動了演奏技法的發展,使得演奏技法更加豐富,難度也隨之提高和復雜,再加上好的作品出現,音樂演奏的路子也就拓寬了。
問:剛才您就竹笛文化發表了一些很有價值和建設性的觀點,那么作為一名校長,您在教學管理方面一定也有自己的見地和辦法,能跟我們簡單分享一下么?
吳樟華:我是02年走上教學管理工作崗位,10多年的時間,我也在不斷的學習、充電。面對新時期發展當中出現的一些矛盾和疑難問題,需要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面對它、解決它。我們都是專業出身,一個純粹搞業務的人,是很難在管理上做到面面俱到。但是我是一個盡量追求完美的人,很累(笑)?梢愿蠹伊囊幌挛业那猩砀杏X,我覺得作為一個管理者難度不亞于吹好笛子,作為管理者,要面對包括管理、招生、學生安全、教務、科研創作、資金等方方面面的問題,對這些問題都要有全面的考慮和妥善的處理。但是有一點,抓好教學,這是一個學校的核心價值。作為我來講,首先在專業教育方面要給廣大教師做一個表率。內涵堅實,才是一個學校的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