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音樂史學研究的歷史和現狀、音樂史學的研究方法及成果等方面亦須多加研究和思考,并參考哲學及社會科學領域中的各種成果來開拓眼界,以便增強解析和問答的能力。
中國近代音樂史部分
一、課程的性質和設置目的
中國音樂史近代部分是中國音樂學院碩士研究生公共課考試之主要內容之一。考試重點考查考生對1840年鴉片戰爭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一歷史時期音樂文化生成和演變的史實、輝煌成就以及經驗教訓等方面的認知理解能力。要求考生對中國近代歷史上所發生的各音樂文化現象有較清晰、具體的認知,并熟記硬背各時期不同的一些重要概念,為獲取專業所需要的信息及進一步提高音樂水平和學歷層次打下扎實的基礎。
二、課程的基本內容
1、中國傳統音樂于近代演變發展的基本特征
(1)掌握民歌、說唱音樂、戲曲音樂、民族器樂于近代演變發展的基本特征。
。2)了解民間主要表演藝術家和他們的歷史生平、代表作品及藝術風格。
。3)熟知近代出現的各種主要傳統音樂體裁樣式及流派。
。4)了解傳統音樂傳承中形成發展起來的各主要會、社、團、科、班等機構。
2、近代音樂思潮
。1)了解西方音樂傳入的基本途徑(宗教音樂、軍樂、樂歌運動對近代音樂文化發展的影響);注意西方傳教士們的宗教音樂活動,以及中國近代歐式軍樂隊建立的政治基礎和文化背景。
(2)了解晚清皇室住外史節、教育界、學術界、商界等人士對西方音樂文化最初的感性認知以及對西方音樂文化的輸入介紹。
(3)掌握樂歌運動及其歷史意義的文化含義。熟記樂歌運動中各主要音樂家及其音樂實踐活動;并熟練地聽辯其主要代表作品之藝術上的風格特點;思考該思潮運動歷史意義之所在。
(4)了解在“五四”新文化運動影響下所形成的“新”的音樂文化思潮;掌握該時于歐美學成歸來的主要音樂家及其為發展中國新的音樂文化,將西方音樂理論技巧運用于中國音樂實踐中的藝術創造性活動;掌握“新音樂”、“中國樂派”、“民族化”、“民族之聲”、“中華民族性的國樂”、“東西調和”、“復興雅樂”、“全盤西化”等文化概念;注意該時期音樂家們重要的音樂思想。
。5)熟知30年代抗日救亡歌詠運動和“左翼音樂”運動的基本概念、內容及歷史意義。掌握左翼音樂家及所賦予新含義的“新音樂”、“救亡歌曲”、“國防音樂”、“戰時音樂”等文化概念,注意該時期的音樂家及其音樂思想,以及與前后不同時期和不同流派的音樂家們音樂思想的區別。
(6)了解30年代前后以上海國立音專為中心的音樂教育、音樂表演、音樂創作、音樂出版等音樂實踐活動;注意該時期幾位主要的音樂家及他們的創作和幾所重要的教育機構以及影響最大的幾種音樂刊物
。7)了解40年代延安音樂家及以“民歌研究會”等團體為中心,領導和掀起的,對民歌進行搜集、整理、研究、討論的主要音樂理論實踐活動;以及之后所引發的“新秧歌運動”和“新秧歌劇”、“新歌劇”的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