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特長生:以藝術為名,追名校文憑
錄入時間:2012/3/27 10:25:00 來 源:中音在線 [音樂教程]
突擊!成為藝特生
“我要考藝術特長生。”
“我履行藝術特長生協議。”
“我從事與學科專業相關工作。”
如今的校園里,這是大多數的藝特生進校、在校、離校的“三步曲”。
小林,遼寧女生,曾是上海某211高校大學的聲樂藝術特長生,2009年畢業后在電視臺工作。無論是備考,還是在讀,乃至離校,小林一直是公認的“腦筋活絡”。“名校藝術特長生,就是通過‘藝術特長’成為‘名校生’。”小林一字一頓。
與小鐘考藝特生的順風順水相比,小林備考可謂一波三折,充滿博弈。
首先是臨時變更藝術專項。小林自小學習黑管,不想高二下學期,一位樂團的學姐告訴她,她心儀的那所大學,黑管名額已經招滿了。
“有些藝特是可以突擊的。”當她打聽到這所大學的合唱團缺美聲女中音后,立馬調轉槍頭。“這樣的‘內幕消息’很重要,提前知道,報考的成功率會大大增加!”高二暑假,小林開始跟遼寧省音樂學院的專業老師學聲樂,一節課1200元。考前半個月,父母又送小林去中央音樂學院請老師“點撥”。“每天上課,一節課1800元,外加在北京住賓館、來回機票、吃飯、買衣服,兩周就花了3萬元。”
雖說花費的心思和金錢都不少,最后換來的是線下優惠20分——小林覺得很值。“高考就算加1分都是好的。”最終,小林順利考入了她心目中的名校。
今年,從外地到上海趕考的小董同樣是第一次考藝特生,選擇考話劇純屬意外。“我從沒學過表演,就初中學過一年多主持。”小董說,復旦大學的話劇測試分為自編小品、詩朗誦、才藝表演3部分,后兩者他不太擔心,前者雖有欠缺,但他也自編自演過不少小品在學校演出。“器樂類要靠功底和常年練習,但話劇是可以‘突擊’的。”
對小董來說,“考前經濟”最大的一筆支出,是出門考試一家三口的差旅費。“省里好的高校少,想上名校,就得去外地考。父母不放心,每次還要‘陪考’。”他無奈地說,今天去明天回的“空中飛人”日子并不好過,“候機時做作業,飛行時看書或休息,去賓館路上想表演,到賓館做作業,盡量早睡早起,考前再練幾遍。”
除了報考復旦的話劇藝特生,小董今年還同時考了人大的主持藝特生,以及西安交大、香港大學的自主招生。“我成績還行,屬于一流高校差口氣的那種,但有些文藝特長,那就‘更多選擇、更多歡笑’咯!”
一畢業,就與藝術揮別
教育部曾明確,招募藝特生是為了“活躍校園文化生活、推進素質教育”。但在不少藝特生看來,這一條已經落伍了。
“‘80后’‘90后’從小就‘不能輸在起跑線上’,誰沒點藝術特長?校園藝術不靠藝特生,也沒什么問題。藝特生,不過是我們上好大學的捷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