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特長生:以藝術為名,追名校文憑
錄入時間:2012/3/27 10:25:00 來 源:中音在線 [音樂教程]
教育部規定,藝特生名額一般控制在本校年度招生計劃總數的1%以內。可近年來,面對藝術特長生優惠的降分錄取政策,藝特測試報名人數年年攀高——家長、學生、高中老師為了升學率趨之若鶩。
藝特生,也被包裹在一連串的憂慮中:有人頂著藝術的“幌子”,進了名校后卻發現跟不上;也有人自邁入大學起,就決心跟藝術“一刀兩斷”,畢業時更是把藝特生的身份抹得干干凈凈……
“低分高能生”
有的專業老師得知小鐘是藝特生,習慣性地退了一步,“學習差也正常,實在不行早點轉系。”
小鐘,上海男生,滬上一985高校大學民樂團高胡藝術特長生。2009年入校,本該讀大三的他,現在卻還是個二年級學生。“原來的專業太難讀,只好轉系降級。”小鐘無奈地聳聳肩。
在民樂團,小鐘是絕對的藝術骨干,但轉系的經歷卻讓他得到個“雅號”——“低分高能生”。他學習不佳,考試分數低,可藝術才能在學校里可是公認的高。
小鐘不辯駁,作為老資格的藝術特長生,他熟諳“分數不夠,藝術來湊”。小升初、中考、高考,他早習慣了“靠藝術加分進重點學校”。
成為藝特生,小鐘的投入也不少。他從6歲學高胡,一開始在市少年宮上大課,10歲起請專業民樂老師一對一上小課。“那么多年,每周都上課。小時候上大課20元一節;后來上小課80元一節,高考前漲到350元一節。”
除了耗錢,還要耗時耗力。器樂類的訓練不能停,否則退化極快。小鐘一般每天練琴3小時,考級或比賽前,練習強度更甚,多達9小時。最難熬的莫過于畢業班,“小學五年級還行,初三學習壓力就大了,高三過得最苦。”
2008年底,讀高三的小鐘參加了滬上一所985大學的藝術專長測試和文化課水平測試,最終被錄取了,與學校簽訂了藝術特長生書面協議。“簽完后到高考前,我專攻文化課,碰都沒碰過高胡!”
雖說學習壓力小了些,但精神壓力又高漲了起來。小鐘發現,當高中的同學們得知他只要達到“一本線”就可以進頂尖名校,成績比他好的不樂意,成績和他差不多的又嫉妒。小鐘有些憤憤:“‘羨慕嫉妒恨’什么?我靠藝術特長多條路,那些成績好的不也這個‘約’那個‘聯’的,一個不放過嗎?高考本就是‘各顯神通’嘛!”
2009年,小鐘靠著藝術“神通”進了滬上一所名校的電子工程專業學習。可是,理工科的學習并不簡單。第一年的通識教育,就讓小鐘吃足了苦頭。
首先是學科基礎薄弱。盡管小鐘高中是理科生,但面對大學數學、大學物理、大學化學這類專業基礎課,他仍力不從心。“跟班里高中搞競賽的同學比,那些我理解起來還費勁的新知識,對他們而言都是復習。”
由于簽署了藝特生協議,小鐘為保證參加學校的排練及各類比賽、演出,隔三差五就要擠壓學習時間。每周二下午的民樂團排練讓他犧牲頗多。“那個時段,也是系里老師的答疑時間,我一次沒去。”
“大一績點才1.6,相當于全D,專業排名墊底。”大二時,輔導員和系里老師幾番勸說小鐘轉系。
聽說要轉系,父母認為他無異于自己敲掉今后的“金飯碗”,相當反對。小鐘思前想后,還是決定轉到社會工作系,并按規定降級一年補學專業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