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侗族人來說,侗族大歌的核心內容是歌詞,而不是音樂,唱歌時注重的是內容,而不是形式和聲音效果,但是現在侗族大歌在公眾面前的表演,最注重的反而是聲音效果和表演形式,這完全是本末倒置了。”在日前舉行的東盟教育交流周上,貴州民族學院教授、貴州侗族貴州省侗學研究會副會長龍耀宏在談到對民族文化的傳承時,對侗族大歌的未來表示擔憂。
龍耀宏說,侗族大歌從山寨中走出來,走上了國內甚至國際的大舞臺,對侗族的音樂文化來說,是一個好事,但是,這樣的知名度對于侗族大歌、侗族音樂來說,其實是一把雙刃劍。舞臺上表演的侗族大歌是經過精心挑選、編排的,大眾所能聽到的侗族大歌其實只有有限的幾首,只有適合搬上大舞臺的幾首,而真正的侗族大歌,則遠比這些要復雜、精深得多。
“現在的年輕人學習侗族大歌,基本都是在學那些舞臺上的東西 ,真正的傳統大歌,已經很少有人去學習傳承了。”讓龍耀宏擔憂的,這樣下去會讓支撐侗族大歌的母體文化逐漸萎縮,另一方面,現在活躍在舞臺上的,都是侗族的女孩子們,就導致了村寨里面學習大歌小孩子基本都是女孩,男孩子鮮少有人自愿去學。
那么傳統的侗族大歌是什么樣的形式呢?龍耀宏說,侗族大歌對于侗族人來說,并不僅僅是一種音樂形式,而是一種程式化的民俗活動。由于其演唱場合、演唱形式和演唱人員性別的不同,侗族大歌可以分為“鼓樓對歌”,“聲音大歌”,“敘事大歌”,“禮俗大歌”,“童聲大歌”,“戲曲大歌”等。一般來說,一場侗族大歌需要進行至少6個小時的活動才能完成,而在整個過程中,聲音大歌其實只占了很小的一部分。大家平時聽到的侗族大歌,就是聲音大歌。
龍耀宏說,侗族大歌在眾多的侗族音樂形式中是一種非常特殊的歌類,對于侗族人來說是神圣而隆重的,因此它只能在侗族特有的地點——侗族鼓樓中演唱,除了平時歌班練習演唱是在歌師家里面以外,侗族鼓樓是大歌唯一的演唱場所。除了地點以外,侗族大歌的演唱場合也是很特殊的,平時的侗寨除了歌班聯系,是很難聽到正式的大歌演唱的,侗族大歌一般是在有外寨的歌隊來訪或村寨舉行重大的活動時才會正式地演唱,所以每年的冬季,特別是春節(jié)期間,侗族村寨間有進行集體的走訪唱歌的習俗“為也”,到那時乙寨的歌隊走訪甲寨,主客雙方就要集中到甲寨的鼓樓對唱大歌,通宵達旦。同時,侗族大歌的演唱者也是有嚴格規(guī)定的,必須是男女對唱,每一首歌都有問歌和答歌,歌的內容分男女,男唱男歌,女唱女歌,決不混淆。
據了解,現在在大部分侗族聚居地的中小學都開設有侗族大歌的課程,但是龍耀宏認為,這些學校開設的侗族大歌課,都是在教可以拿上舞臺表演的大歌,是片面的大歌,不能代表侗族大歌的真正意義,也不能全面、完整地使學生們傳承侗族古老的音樂,并且現在選拔侗族大歌的曲目和歌手,都是按照舞臺審美來要求的,這已經和傳統漸行漸遠了。
龍耀宏說,對于侗族人來說,生活中的很多地方以及歷史文化傳承的許多方面,是靠侗族大歌來維系的,侗族大歌是一種文化構成,不僅僅是一種歌唱表演形式。希望以后政府和傳媒能夠全面地了解和宣傳我們侗族大歌、侗族音樂和侗族文化豐富、多樣的內容,把不能搬上舞臺的傳統民俗文化展示給大眾,也讓侗族文化得到更好的弘揚、保護和傳承。來源:中國日報 記者:楊軍 邱博 實習記者:陳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