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教育是以審美為核心,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的實踐活動。在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音樂課的基本價值在于通過以聆聽音樂、表現音樂和音樂創造活動為主的審美活動,使學生充分體驗蘊涵于音樂音響形式中的美和豐富的情感,為音樂所表達的真善美境界所吸引、所陶醉,與之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把經典詩文融于初中音樂情感教學之中,利用經典詩文在情感教育方面的特殊功效,針對初中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特點因材施教,“詩”“樂”相融,對進一步培養學生養成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有著十分積極的作用。
一、強化音樂情感教學是初中音樂教育改革的要求
《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稿)》,要求音樂教育要體現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基本精神,體現以音樂審美體驗為核心,這是音樂教育改革的方向。但在音樂教學實踐中發現,純粹的音樂教學對提高學生審美能力十分有限,尤其在初中階段學生的情感教育方面力量過于單薄。這一個階段是培養道德情操的最佳時刻,情感教育至關重要。因此,如何根據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因材施教,有效發揮音樂教育在情感教育中的作用,是初中音樂教育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二、融經典詩文于初中音樂教育之中,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操
經典詩文在現代教育中的地位仍不可小視,不僅中小學語文課本中有相當數量的經典詩文,而且中、高考語文試卷中經典詩文還占有一定的份量。經典詩文可以增強學生的藝術創造能力。古詩用韻講究、格律嚴謹、節奏整齊、富有音樂美。除了古詩文本身就適合吟唱外,許多古代詩歌還被譜成流行音樂廣為傳唱,深受青少年的喜愛。經典詩文能夠鍛煉學生的審美能力,培養學生對自然、對美的事物的欣賞能力,能夠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和鑒別能力。這些審美經驗,就成了他們心理素質、社會文化素質的組成部分,不斷浮現,融入其藝術創作思維中,幫助他們拓展想象力。經典詩文還可以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學習中華詩詞,除從中吸收豐厚的知識營養外,還能夠得到思想上的熏陶,懂得愛祖國、愛人民、愛科學、愛勞動,知道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惡”,關愛他人,熱愛生活,克服和抑制不良的意識行為習慣,自尊、自重、自強、自信,培養健康的情感和良好的品質,樹立遠大的人生目標。
三、以情感培養為主線,以課堂教學為主要平臺,“詩”“樂”融會,潤物于無聲 廣東省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音樂教科書《走進音樂世界》中的“音樂與人的情感世界”系列中包含有“友情、親情、愛情、鄉情、別情”及“博愛、仁愛、母愛、”等內容的情感音樂及中外經典名曲。針對這一教學內容,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可以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分別確定情感教學目標,不同年級有不同的側重點,認真挑選幾十篇與教材內容有密切聯系的經典詩文,精心備課,采取多種形式融經典詩文于音樂情感教學之中。
1、配樂誦讀 —— 在參與中培養情操
在“情”的課堂教學中,筆者以《故鄉的親人》一課為例,輔之以配樂誦讀,讓學生在參與中接受“鄉情”、“別情”教育。老師首先詢問學生對家鄉的記憶,讓學生用自身的生活經歷引出鄉情,然后帶學生學唱歌曲《故鄉的親人》,讓學生感受鄉情這一人間美好真摯的情感。在教會學生了解和掌握歌曲的演唱之后,再根據歌曲表達鄉情的含意,要求學生尋找表達鄉情的中國經典詩文并配樂朗誦。當《故鄉的親人》的音樂響起,學生的思維馬上活躍起來,爭相朗誦《回鄉偶書》、《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鄉愁》等。從而使學生進一步體會了鄉情,也增強了學生的審美意識和道德情感。詩詞散文都是韻律很優美的文學樣式,誦讀起來給人以美的享受,在欣賞教學中,我還嘗試著找出一些經典的樂曲,如《二泉映月》、《梁祝》、《愛的旋律》、《獻給愛麗絲》等,然后選擇一些經典詩詞以感情基調配備,主題悲就選擇低沉之樂,主題喜就選擇歡快之樂。這對學生高尚審美情趣的養成很有裨益,另一方面又因為學生融入了感情,對詩詞加深了理解,于無形中提高了學生的文學欣賞水平。
2、“詩和樂”——詩更親,曲更美
在古樂曲教學中,我們發現,如果僅僅讓學生欣賞古曲他們會感覺單調乏味,無法體會到作者創作的心境、情感,也達不到欣賞的目的。因此在每節音樂課開始我都設計了一個叫“詩和樂”的小環節,在教學中,讓學生從所熟悉的詩文中挑選與古曲節奏、韻律、情感相近的古詩,把古詩和古曲有機結合起來。例如探索課《梅花三弄》:老師以文人墨客的三品為教學線索,通過品花品詩品樂,貫徹欣賞《梅花三弄》始終。首先讓學生欣賞梅花的圖畫,然后引導學生吟誦有關贊美梅花的詩句,如“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足雪,為有暗香來。”以及《卜算子
詠梅》等,接著老師現場古箏演奏古曲《梅花三弄》,讓學生逐段欣賞。由于學生把詩文熟背于心,再通過音樂恰當地引導,很快融入詩歌與音樂之中,與之產生共鳴,使學生對梅花的高貴品質和堅韌的氣節有了更深刻更準確的理解。最后再欣賞京劇《詠梅》,讓學生充分感受經典詩文與國粹京劇的結合,如此,于詩、于樂、于情學生都有較好的掌握,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欣賞水平和審美能力。
3、從流行滲入古典,以古典厚化流行
社會在發展,時代在進步,新時期的學生對流行音樂已經到了癡迷的程度,如何引導學生對流行音樂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提高對流行音樂的欣賞水平,是我們每個音樂老師感到棘手而又急需解決的問題。鐘嶸在《詩品》中說:“動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詩。”詩有如此之大威,莫過于它對人們心靈深處的震撼。我們通過對古典詩詞的研究發現,古典詩詞本身就是上等的“曲料”,許多流行歌曲就是直接從古代詩歌創作而成,還有些歌詞是從古典詩歌中吸取了養分。在教學中我們針對青少年樂于接受流行音樂的這一現實特點,把經典詩文、流行音樂、情感教育融為一體,從流行音樂中去發現古典詩歌的神韻,找到通往經典的道路,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增強學生的藝術修養。
四、開展多種形式的第二課堂活動,推動經典詩文與音樂情感教學的結合
音樂情感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必須整體協調配合,營造氛圍,形成合力;除了常規音樂課堂教學外,還可以組織多種形式的第二課堂活動。讓學生通過對經典詩文與樂曲的理解,在教師的指導下,發揮想象力,以舞蹈、配樂朗誦、小歌舞劇、小品等藝術表演形式表現自己的藝術才能,以此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高尚的情操,展示經典詩文與音樂教育相結合的藝術成果。
總之,把經典詩文融入初中音樂情感教學,是一個需要不斷探索、研判的過程,任重道遠,需要我們每一個音樂教育工作者長期努力和實踐。“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慎終如始,則無敗事”,只有以此為信念,用不懈的努力和追求才能實現我們的教育目標。
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橫崗中學 邱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