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內蒙古自治區西部地區,傳統原生態民歌雖有幾百個曲調,幾萬段唱詞,但真能唱遍內蒙古、唱到全中國的精品卻相對較少。原因之一就是總處在自然隨意、大眾參與的創作過程當中,沒有階段性地把一些曲調好聽的經典唱詞優選并相對固定下來,使之成為精品,因此——
原生態民歌特點之一是唱詞不固定,既可模仿前人(或他人),也可自己編唱(或即興編唱)。一些歌手也因其編唱(特別是即興編唱)水平較高而更加受到聽眾的贊賞。這也成為長期以來原生態民歌不同于其他的一種自然隨意的、大眾參與的創作方式。也正因為這種沒有知識產權限制的創作方式,使一些傳統(原始或早期,以下同)原生態民歌在草原田野、村街鎮院、舞臺地攤的廣闊天地中,在長期的無數人、無數次口傳耳受、心創口唱中,不斷收集比選、修改潤色、注情入理、充實豐滿、提煉升華,再經時代洪流沖刷,滄桑歲月打磨,漸漸熔冶雕琢成晶瑩的寶石,成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獨具特色的原生態民歌精品,民族文化殿堂上永存于世的原生態民族經典。這類傳統原生態民歌精品很多,如陜北民歌中的“三十里鋪”、“趕牲靈”、“藍花花”……等等,山西民歌中的“繡荷包”、“桃花紅杏花白”、“交城山”……等等。但在內蒙古西部地區,電視屏幕上、各類舞臺上經常聽到的多是一些傳統二人臺小戲的選段(二人臺唱詞早已固定應是原因之一),而傳統原生態民歌雖有幾百個曲調,幾萬段唱詞,真能唱遍內蒙古、唱到全中國的精品比起陜西、山西來卻少了很多。為什么?原因之一就是總處在自然隨意的、大眾參與的創作過程之中,沒有階段性地把一些曲調好聽的傳統原生態民歌的經典唱詞優選并相對固定下來,使之成為精品。
我認為,對傳統原生態民歌經典唱詞的優選(萬不得已時可有小部分新的編創)和固定是使其更好地傳承和推廣的重要措施之一。原因很明顯:第一,字不同韻不同,悲詞喜詞更不同,唱詞不固定,不利于歌手反復優化唱腔,也不便于歌手們相互切磋提高。第二,經典唱詞與即興編創混雜,適于婚慶中、宴席間逗唱,很難達到傳統原生態精品民歌的水平。第三,唱詞不固定不利于聽清記牢,特別是非方言區的聽眾更難聽懂。民歌的文化內涵第一是詞,第二是調,聽不清詞怎能很好地欣賞,記不住詞又怎能廣泛地傳播?因此,把一部分最具代表性的傳統原生態民歌的經典唱詞優選固定下來,深化為如精品流行歌曲一樣被人們欣賞和傳承便成了當務之急。若內蒙古西部地區各類風格的傳統原生態民歌選出一百至三百首,把唱詞優選固定下來,應當不出十年,其中至少半數會像“羊肚肚手巾三道道藍”(應當說也受益于唱詞相對固定,因此非方言區聽眾也能耳熟能詳)一樣傳遍全國,甚至走向世界。當然,這只是為了更廣、更久地傳承而提煉出一部分傳統原生態民歌精品,并不影響、更不限制長期以來形成的原生態民歌的自然生存方式。
我曾寫過一篇文章,登在《內蒙古日報》2007年9月3日第7版,嘗試著把一些歌手們經常演唱的傳統原生態民歌的唱詞優選固定下來,有王愛召、北京喇嘛、拉駱駝(報載時錯了一句,后在10月8日的第7版右下角更正)、二道圪梁、雙山梁、打魚劃劃、刮野鬼共七首。但我并不想也不會使之成為精品民歌的標準版本,我只是拋磚引玉,希望能引發爭論,引來指正,引出真正傳統原生態民歌的經典唱詞和最初產生這些唱詞的背景故事。
可能是我的文章感染力不強,或我優選固定的唱詞水平不高,至今沒有引起共鳴。但我固執地認為蒙西傳統原生態民歌的唱詞優選固定工作必須有人做、盡早做,而且要大批愛好者下大功夫去做。
既然我來倡導,我就要帶頭。最近有些時間,我又翻閱了收集到的蒙西傳統原生態民歌成千上萬段唱詞,發現三西(陜西、山西、蒙西)歌手們經常唱、甚至唱響全國的“天下黃河九十九道彎”還有不少經典唱詞沒有被選上。現試著優選固定如下供參考,并希望引起更多愛好者再優選。
天下黃河九十九道彎
第一段:陜北黃河艄公號子調
問:你曉的,天下黃河幾十幾道彎喲,
幾十幾道彎上,幾十幾只船喲,
幾十幾只船上,幾十幾根桿喲,
幾十幾個艄公喲嗬來把那船來扳喲。
答:我曉的,天下黃河九十九道彎喲,
九十九道彎上,九十九只船喲,
九十九只船上,九十九根桿喲,
九十九個艄公喲嗬來把那船來扳喲。
第二段:蒙西漫瀚調達慶老爺
問:你知道黃河流過幾十幾座山,
幾十幾座山下有幾十幾道關,
幾十幾道關前有幾十幾片灘,
幾十幾個嘖口喲哎咳喲喲能把船來翻。
答:我知道黃河流過九十九座山,
九十九座山下有九十九道關,
九十九道關前有九十九片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