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劇《花開時節》、《清清龍潭河》、《迎客》等創作劇目深受群眾好評,尤其是《花開時節》演出時,咸豐縣城萬人空巷。
《走過風雨橋》——南劇終見絢麗彩虹
隨著市場經濟的沖擊,咸豐南劇團也經歷了改革的陣痛。一方面,不少“臺柱子”紛紛“下海”,使劇團出現了青黃不接的狀況;另一方面,由于財政貧困,劇團的正常業務經費不能撥付到位。特別是受到電視、錄像等多種文化形式的擠壓,使劇團的生存空間一度變得十分狹窄。
咸豐縣南劇團頑強地生存著。上世紀90年代末,劇團大刀闊斧地推行內部改革,實行了“人員全員聘用,工資全額浮動”的管理體制;文企聯姻,商業運作,開辟了新的演出市場;積極為全縣改革開放、招商引資搞好宣傳服務,取得了縣委、縣政府的重視和支持,加快了劇團的發展步伐。
咸豐縣南劇團突出民族特色,堅持走精品之路。1990年至1999年,共有15個南劇劇目在國家或省級獲獎。其中大型南劇《土司夫人》獲國家少數民族劇本創作團結獎、全省首屆劇本文學獎;《迎客》獲省級創作、演出三等獎;《走過風雨橋》獲全省演出獎。
2000年以來,咸豐縣南劇團小戲劇組大力加強劇本生產,創作了一大批貼近農村群眾、貼近生活的新劇節 目。其中,創作大型南劇5個、小南劇39個、小品和相聲9個。大型古裝南劇《女兒寨》、小品《好人》、小南劇《終身大事》先后獲得恩施州“五個一工程”獎或提名獎。
2004年底,咸豐縣南劇團將昔日破舊的劇場整修一新,以全新的姿態邁入了新的一年。咸豐縣南劇團以其始終不渝的追求和努力,終于走過了市場經濟大潮沖擊下的“風雨橋”,迎來了絢麗的彩虹。
多年來,咸豐縣南劇團堅持常年送戲下鄉,不斷滿足少數民族地區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曾經7次被湖北省文化廳授予“上山下鄉演出先進集體”榮譽稱號。2004年,南劇團被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廳表彰為“服務農民服務基層文化工作先進集體”。
2002年,央視國際頻道介紹咸豐南劇;2003年,央視西部頻道對咸豐南劇進行了重點報道。
如今,州委、州政府已將發揚光大“咸豐南劇”作為建設文化大州的一項重要內容,咸豐南劇重任在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