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現狀
盡管咸豐縣為保護和發展南劇作了很多不懈的努力,但仍然存在著許多困擾南劇發展的問題:首先,由于社會的進步,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不斷提高,人們對南劇的關注度、需要度都明顯減少,南劇的存在空間正日益縮小。其次,南劇的振興后繼乏人,面臨著人才空前缺乏的危機;其三,南劇的保護和搶救缺乏資金保障,特別是在人才培養、劇目創作、舞美道具、音樂制作等方面的投入明顯不足。
南劇作為恩施州特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何在新的時代綻放出艷麗和芬芳?咸豐縣委宣傳部原副部長曹再新對南劇有著很深的感情,曾多次撰文呼吁加強對南劇的保護。他說:“南劇的傳承,關鍵在機制。”他認為,建立南劇的傳承機制,應從工作機制、投入機制、宣傳機制和傳承機制等方面入手,加強對這一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
值得欣慰的是,咸豐縣近年來已經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強了對南劇的保護與搶救。2003年,咸豐縣將縣南劇團升格為副科級事業單位;2005年10月,咸豐縣成立了振興南劇工作領導小組,縣委書記親任領導小組組長;2005年9月,咸豐縣南劇團與縣成人中專聯合開辦了培養南劇人才的南劇藝術中專班,從全縣中小學擇優選拔了48名學員進行系統的南劇培訓;2006年4月,咸豐縣政府撥專款對南劇進行了注冊登記,使南劇保護進入法制程序;2006年7月,咸豐縣政府決定將全新演繹土家族大型民間故事劇《女兒寨》,將其打造成我州又一民族文化精品。
《八義圖》——戲壇泰斗譽為“峽谷之音”
咸豐南劇的產生,可上溯到元代封建王朝對鄂西土家族實行土司制度的時代。清嘉慶年間,咸豐地主階層開始興辦南戲科班,職業和“玩友”班社興起。道光末年,咸豐縣蒲草堂 今龍洞灣 富豪鄧小池創建南戲“天元班”。之后,鄧小池的弟弟鄧小碧又創辦了“連升班”。到民國初期,南戲已遍及咸豐城鄉。
咸豐南劇的真正繁榮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后。聶介軒、唐會云、楊興楚等一批南戲老藝人自籌經費,自制道具,再度組建南劇戲班。戲班成員白天勞動,晚上演出。時任縣長肖繼何將其命名為“勞動劇團”,對南戲的發展給予了充分肯定。
盲藝人聶介軒對咸豐南劇的發展貢獻巨大。他諳熟南劇的南、北、上路唱腔,解放前,他苦心創辦、經營業余戲班。解放后,他又為創辦“勞動劇團”立下汗馬功勞。特別從1957年起,他在塾師馮今僧的協助下,經過3年時間,共回憶整理傳統劇目300多個,占鄂西南劇傳統劇目的一半以上,其中67個劇目得以在《湖北地方戲曲叢刊》上陸續刊登。他所整理的連臺本戲《四下河南》,填補了其他劇目的空缺,受到省文化廳的表彰。
1956年2月,咸豐縣南劇團的表演藝術家夏福千與另一名南劇演員受命赴省城參加戲劇匯演。他們演出的經典南劇《八義圖》贏得滿堂喝彩,并得到當時在場觀戲的全國戲劇協會主席田漢,全國音樂家協會主席、中央音樂學院院長馬可兩位戲壇泰斗的高度評價。田漢認為,南劇“文戲武唱”,“異于其他劇種”,與京、漢、粵、評劇都不同。馬可的評價是:“南劇唱腔高亢強烈,有如深山峽谷之音。”
結果,原本只參演不參評的南劇《八義圖》被專家們特許參與評獎,夏福千還獲得了表演一等獎證書。當年,咸豐“勞動劇團”拿到了由省文化廳簽發的以南劇署名的專業劇團營業執照,咸豐職業南劇團正式成立。
咸豐藝人對南劇的挖掘整理和激情演繹,終于使南劇這一民間藝術登上了大雅之堂。上世紀50年代,咸豐縣南劇團排演了100余部傳統南劇,演遍了川黔湘鄂邊區30多個縣,其中,《秦湘蓮》、《二度梅》、《王寶釧》、《御河橋》、《鳳儀亭》等深受各地群眾歡迎。其間,南劇團還招募了兩批學員,發揚光大南劇藝術。
《張二嫂做中》——傳統南劇走向現代
隨著時代的變遷,咸豐南劇團數易其名,先后改為“文工團”、“工農兵劇團”、“毛澤東思想文藝宣傳隊”等。上世紀80年代初,在經歷了是唱京劇還是唱南劇的“京南之爭”后,咸豐縣南劇團迎來了第二個春天。
咸豐南劇并未躺在傳統的窠臼上細嚼慢咽。早在上世紀50年代,咸豐南劇團就開始移植其他劇種,如新編歷史昆劇《十五貫》、新編歷史京劇《將相和》等。特別是通過移植《小二黑結婚》、《江姐》、《三里灣》、《劉三姐》等一批現代戲,令人耳目一新。“文革”期間,許多“樣板戲”的段子仍被酷愛南劇的人們改編成南劇。
從發掘傳統劇目到改編移植劇目,最終發展到排演自己的創作劇目,咸豐南劇實現了其藝術上質的飛躍。1980年,由咸豐縣本土劇作者編劇的《彩禮還家》、《傷腦筋的人》、《捉新郎》三個南劇在恩施地區匯演時分別獲得了一、二、三等獎,標志著咸豐南劇創作時代的正式來臨。
劇作家顏惠和國家二級導演于繼明,為南劇創作付出了心血。咸豐南劇的第一個創作劇本《窯場風波》就是顏惠所寫。改革開放的20年間,顏惠創作了18部南劇,其中16部在州級以上獲獎,其中《土司夫人》獲文化部全國少數民族劇本創作團結獎,《唐科長祝壽》、《土司夫人》、《會喝酒的女人》和《女兒寨》等劇目令人回味無窮。
于繼明是武漢市戲曲學校第一屆專科畢業生,1974年調到咸豐。在隨后的22年間,于繼明共導演了100多臺南劇,其中有10余部獲得了各級獎項,包括《唐科長祝壽》、《張二嫂做中》、《土司夫人》。他還與省戲校聯系,并帶隊伴讀,培養了20多名南劇后起之秀。
1983年,南劇《張二嫂做中》、《唐科長祝壽》參加全州創作劇目匯演,分別獲得創作、演出一等獎。接著赴省演出,又分獲演出和創作一、二等獎。次年,《張二嫂做中》、《唐科長祝壽》這兩部南劇被拍成電視錄像片,參加在昆明舉行的全國少數民族劇種錄像調演,獲得了文化部頒發的銅獎及劇種錄像演出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