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麗敏
(沈陽音樂學院民族聲樂系副教授)
內容摘要:
針對學生個體差異,有針對性地做好民族聲樂學生的形體訓練教學工作,采取多元化訓練方法培養學生學習舞蹈專業知識,打好形體訓練的基礎。本文從形體訓練的多元化、訓練中的個性差異、賞析學生欣賞能力進行闡釋。
關鍵詞:民族聲樂、形體訓練、教學研究
中國民族聲樂的表演形式,除一般的獨唱、齊唱、重唱、對唱、合唱外,還有具有民族特色的表演唱、說唱、歌舞和新歌劇等。這一類的表現形式是綜合音樂、舞蹈、詩歌等做為藝術手段,以邊歌邊舞的藝術形式呈現。因此,具有較強的藝術表現力。如中國漢族民間舞蹈花燈、采茶燈、打花鼓、打蓮湘、唱春牛,二人轉,藏族的旋子舞;蒙古族的安代舞等均屬歌舞一類。然而,對于從事民族聲樂專業的藝術群體,如何將舞蹈特有的藝術形式,加以理解和接受,真正感悟到自古以來歌、舞是不可分割的姊妹藝術,是學好舞蹈形體訓練的思想基礎。做為舞蹈教員,從中探索出適合這一文化群體特征的教育方法和途徑,達到良好的普及效果和目的是教學的關鍵。
舞蹈形體訓練中的多元化
民族聲樂系的學生絕大多數沒有接受過專業舞蹈基本功訓練,缺乏舞蹈基礎,他(她)們往往理解能力較好,求知欲望強烈,但是由于自身柔韌性、靈活性較差。因此,考慮到在舞蹈形體訓練中避免造成學習太難和不必要的身體傷害,以及造成無法承受的印象,所以在制定教學方案時,首先考慮到盡量縮小基本功訓練中的軟度和開度的訓練。適當簡化基本功訓練中技巧難度動作,注重強調基本形態,身體協調性和呼吸的運用,以及情感表現和舞蹈意識的訓練,待學生對舞蹈形體訓練有所初步了解之后,進而采取多元化的訓練方法。
所謂多元化的訓練方法,是指突破單一性的傳統教學模式,體現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的多樣性。如結合民族聲樂的教學特點,重點進入漢族、蒙族、維族、藏族、朝族為主要內容的民族民間舞蹈組合,并適當加進(具有代表性的)外國民間舞蹈的訓練。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培養學生的興趣,并讓學生們理解舞蹈藝術與自己本專業是密切相關的姊妹藝術。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注重舞蹈過程中的重心、呼吸、表現,進而要將舞蹈形式訓練中的狀態和舞蹈感覺結合起來,加強風格,規范以及動作的表現力。并可根據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采取一人或多人組織在一起,通過一首優美的歌曲(或每組選一首歌曲),在課堂里體現以邊演邊唱邊舞蹈的形式,讓同學們參與、點評,以此來提高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在民族聲樂系學生中廣泛開設舞蹈形體功訓練,不僅使學生在參與中領略到舞蹈藝術美,更能感悟中華民族歌、舞的藝術魅力。與此同時,使學生們增強了自我認知能力,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在舞蹈形體訓練課中,學生通過典型動作和類似的訓練組合中,尋找動作規律,逐漸培養獨立學習的能力和審美能力。使學生們按所積累的經驗將所編歌舞進行完美組合,然后進行示范和講解創編意圖,進而提髙學生的創造能力,使學生在今后的各項活動中,不僅能自唱、自編、自演,還能指導和組織他人進行表演,使之舞蹈形體功訓練多元化的教學目的得以較好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