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和弦結構
在肖邦的24首前奏 曲中,除了運用各類三和弦與七和弦外,屬九和弦的運用也是十分常見的。NO.18的f小調前奏曲全曲以V9和弦結構為框架,音型化的旋律與和弦互為El音樂與表演版。
生成,使音樂既華麗又有一定的緊張度。在NO.5的 D大調前奏曲中,開頭從屬九和弦分解音型開始,連續四小節的大屬九和弦與小屬九和弦交替 ,既有緊張度的變化又有色彩變化,直到第五小節才解決到 D大調的主和弦。在NO.15這首著名的“雨滴”前奏曲中,作曲家運用連續的八分音符屬持續音生動地塑造了雨滴的音樂形象,同時在多處都有屬七和屬九和弦的運用。除此之外,屬七十三和弦也很常見,由于其不協和程度與緊張度要強于屬七和弦和屬九和弦,因此更適合于表現復雜的情感與強烈的戲劇性效果NO.13#F大調前奏曲第 13—16小節就運用了 B大調屬七到屬七十三的進行來配合旋律逐步增加緊張度。在前奏曲中,減七和弦與半減七和弦的運用也較為常見。如 NO.9第 7小節的最后一個和弦 A大調的 VII2就是一個減七和弦,填充于 I I級到終止四六和弦之間,構成低音的半音化進行,使得音響聽起來既緊張又充滿了英雄主義的色彩。在NO.16的降b小調前奏曲里也多處用到減七和弦,增加了和弦的緊張度,豐富了音響色彩,從而以此來表達出作曲家內心的的愛國主義激情與焦慮。此外在作品NO.6的b小調前奏曲、NO.22的g小調前奏曲和 NO.15的降D大調前奏曲、作品 NO.20 C小調前奏曲、NO.4的e小調前奏曲中都有減七和弦的運用。以上各種和弦結構的運用,在作品的音樂表現中均發揮了應有的作用。
2.各類變和弦與離調進行中的特殊進行
在 24首前奏曲中,變和弦的運用是很普遍的,如NO.8 中7—8兩小節的和聲進行為:E大調: 5II 4 3—D大調 :V7/II—V7—大調:V7/ II—V7—C大調 :5II43—V7。在這些調性變化與和聲進行中運用了到bII級變和弦離調的較為特殊的意外進行,其主要目的是為了構成一系列的低音半音化下行,造成這首樂曲的緊張和不穩定感,同時也反映出作曲家焦慮不安的心情。在NO.1 7降A大調前奏曲中,第23—26小節的和聲進行為:E大調 :V7—V/III—V7/VI—V/II—b5V7/V —V7此處是副屬和弦上行四度的連鎖進行,其中運用了降五音的副屬變和弦,這些和聲進行具有很強的推動力,在這里運用以增強力度感和緊張度,表達了肖邦的那種強烈的不斷奮斗的愿望和情緒。NO.4 第14—16小節的和聲進行 :e小調:II7—5V43—3VII65—VII7/IV —V7/IV——VII43/V —VII65/V 這里的和聲進行中屬變和弦的運用以及到I V和 V級的離調形成幾個聲部的半音下行,表現出一種無限悲痛的感情,此曲曾在肖邦的葬禮時由教堂的管風琴演奏。
除此以外,NO.6第 6小節中的和聲進行:II2/V—V 6 5/V—VII 4 3其中運用了副下屬到副屬的和聲進行,使得和弦效果產生了微妙的色彩變化,構成了低音半音化下行,反應出作曲家試圖使自己激動的心情得到平息,同時低音半音化下行的進行塑造了一種嘆息式的音樂形象。NO.15bD大調雨 滴前奏 曲中第13-14小節的和聲進行:D大調 :I—降b小調:II/I —IV—I,此處是副下屬和弦到副主和弦再到主和弦的連續的變格進行。在這里運用力度較弱,效果變得更為柔和。
三、持續音的運用
肖邦常用主、屬持續音來加強和聲的功能作用,在豐富和聲音響效果的同時參與音樂形象的塑造。在肖邦 24首鋼琴前奏曲中創作了2首帶有“雨滴”特征的有名的前奏曲,其中一首 b小調前奏曲Op.28—6,樂曲在高音部的主持續音以連續的八分音符的形式伴隨著主題的出現,我們不能單純的認為那個不間斷的主持續音就一定是模仿雨滴的動機,但這個主持續音卻能引起人們對“雨滴”的聯想。
NO.1 5降D大調前奏曲是另一首“雨滴”,如歌的行板,4/4拍子,因被冠以“雨滴”前奏曲而著名。這首作品肖邦在左手部分運用 了持續八分音符的屬持續音貫穿全曲,包括中段轉至升C小調都一直在貫穿使用屬持續音,生動地模仿了單調的雨滴聲響,這時候的屬持續音也漸漸地由單音轉變為八度的織體,因此從音響效果上來說也變得更為濃重,力度上也慢慢加重,由于中低音區為主,以及小調的灰暗色彩使得中間的段落營造出一種極為凝重和陰郁的氣氛。
除了這兩首作品以外,持續音的運用在其他前奏曲中也是很常見的,如 NO.1中第2 5小節開始一直到結束低音部 C大調的主持續音{NO.1 7第 65小節的再現部開始運用的 A大調的主持續音;NO.2 1中的再現部開始處第 3 3—40小節運用了 B大調的屬持續音等都是如此。
鋼琴(piano forte或forte piano),簡稱piano,是一種鍵盤樂器,用鍵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