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論述了浙江箏派形成的歷史因素、發展過程,以及它的成熟定型,包括它的創始人、曲目等,比較了浙江箏派與其他箏派在風格特點上的不同,以及在演奏技巧上,如大指搖、快四點等現代技巧的不斷突破所帶給箏界的貢獻;其次,采用了由淺至深的研究方式,引出了浙江箏派所面臨的系列問題、現狀等;最后,進一步展望了浙江箏派以后發展的最好趨勢。筆者在翻閱搜集了有關資料研究的基礎上,依此為題,試圖進一步對浙江箏派藝術進行研究。
【關鍵詞】浙江箏派;風格特點
一、古箏的歷史發展
1、南北兩派箏的概述
古箏流派大多至上個世紀初業已經形成,F在一般分為九派:“真秦之聲”的陜西箏,“中州古調”的河南箏,“齊魯大板”的山東箏,內蒙古草原“雅托葛”——蒙古箏,延邊地區的“伽倻琴”——朝鮮箏為北派;“韓江絲竹”的潮州箏,“漢嶴古韻”的客家箏,“武林逸韻”的杭州箏,閩南地區的福建箏為南派。我們今天以潮州箏藝流派與河南箏藝流派為代表進行南北兩派箏藝的研究對比。
河南箏派主要流傳于河南省境內,其曲目可分為“板頭曲”和“牌子曲”兩大類。根據河南大調曲子曲牌唱腔,及間奏器樂化演奏而來的稱為“牌子曲”。典型曲目有《上樓》、《下樓》、《陳杏元和番》、《陳杏元落院》、《打雁》、《閨中怨》等等。
南派我們就以潮州箏派為代表。潮州箏曲主要就是在豐富的潮州民間音樂基礎上而逐漸形成的獨奏曲,主要曲目源于以琵琶、古箏小三弦為主的“細樂”形式。潮州箏講究左手按音和滑音的變化,已達到集中音階和調式的組合形式,而且音律也不同于十二平均律和其他地方的民間音樂。潮州箏的代表曲目有《柳青娘》、《寒鴉戲水》、《粉紅蓮》等等。
2、浙江箏派的發展
浙江箏派是中國箏樂流派的后起之秀,屬于南派。流行于浙江,江蘇一帶,因為杭州舊稱武林,故浙江箏曲又稱武林箏曲。最開始的浙江箏只有十五弦,身長1.1米左右,面板、背板為桐木,箏尾稍向下傾斜,調弦定音為五聲音階。
3、浙派創始人、曲目
說到浙江箏派就不得不提到創始人王巽之先生,是他在積累了前人的基礎加上自身的多年研究,把浙江箏派推向了社會及世界,讓它成功的屹立于箏藝之林,被世人所認可。曲目有:《將軍令》、《海青拿鶴》、《普庵咒》、《月兒高》等。
二、浙派箏藝的技巧研究
1、大搖指
“大指搖”,在《弦索十三套》里稱“搓兒”——這種技法有別于大指大關節(或小關節)的快速“托劈”即“二輪指”而是右手大指的甲片在手形自然半握拳,食指撐住大指,以腕為軸的快速往返擺動,由于此技法能調動臂、腕的力量,放力度較大,觸弦頻率較快,并能保持長久。2短搖,搖指在一拍以內的技法運用,此技法發音短促,音色明亮而飽滿,節奏感很強,3掃搖,快速的連續的四個十六分音符,第一個音符以右手中指勾指(有時用“連勾”技法連續勾二、三個音符,形成五聲音階的短促上行琶音效果,后面三個音符以短搖技法彈奏。
2、快四點
快四點——即快速的勾、托、抹、托技法的組合技法,其特點是快(每分鐘96拍以上),強調勾指重音,力度大,易使旋律流暢透明、節奏明快、活潑。
3、夾彈
夾彈即快速抹,托技法的組合運用。這種技法將速度快的特點外,并在樂曲中使用的次數較多,再時與“快四點”相結合運用,能使旋律線條更加清晰,猶如珠落玉盤般。
4、提弦
用左手大指和食指(或大指和無名指)將弦提奏,一般在低音使用,起強調節奏性及和音的作用。這種技法又派生出兩手結合的上、下行琶音技法,可達到低音深厚過度到高音明亮音樂變化的效果,左手也由單純的伴奏型及為旋律配和聲,發展到復雜的節奏型及復調。
三、浙江箏派的現狀及面臨的挑戰
1、浙江箏派的今后發展趨勢
隨著古箏熱潮在現代的興起,依托現代教育手段,習箏人數迅速發展起來,這是箏作為民族樂器發揚光大可喜的一面,但浙江箏派想要更好的發展,朝向該從以下兩點注意。第一,重視箏樂藝術的“文化傳承”浙江箏藝的傳統曲目只有依托于文化才能表現出來,這是作品賴以生存的價值。第二,重視箏藝樂術的“情感回歸”“以韻補事”是傳統箏的主要表現手段,而浙江箏藝的特有韻味,正是區別于其他流派不同風格的標志,這種韻味的實現需要在“文化生態”的大背景中方能領悟,這更是浙派傳統曲目的精髓所在,真正的藝術只有保持個性才有跨越古今的延續性和生命力。
2、曲目創作方式需走向現代化
這些年,古箏在創作曲目上,出現很多現代音樂和融合異國音樂改編的曲目,古箏音樂的藝術發展上,注入了不少新的元素,也讓這項樂器展現了不同的風貌,不過,要回歸到器樂本身的獨特性,我們就不得不回頭看看浙江箏派,因為浙江箏派使古箏在技巧上發揮到了淋漓盡致的地步。
在王巽之先生的培養下,浙江箏派的第二代傳人,一批有西洋樂基礎的學生開始創作,他們以“浙江箏派”的技法為基礎,打破吳越地域文化風格的局限,使樂曲內容更加豐富,技術上達到新的高度,如《戰臺風》、《雪山春曉》,當第三代演奏家出現時又吸引了專業作曲家的加入,為浙江箏派的曲目他人拓展了新道路,他們把浙江箏派的樂曲推向了現代化、交響化。
四、浙江箏派對現代箏藝發展的貢獻
在古箏藝術的五大流派中,浙江箏派相對最年輕,其形成到現今還不滿半個世紀,但卻對古箏藝術的發展做出極為影響的貢獻,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民族器樂藝術進入煥然一新的局面,在這種重視舊文藝的良好氣氛中,民間藝術家們以他們豐厚的民族音樂素養,極大地豐富了民族器樂藝術,老一代的傳統流派的代表箏家也常常活躍在箏樂改革創新的前線,推動當代箏樂的成熟與發展,在五六十年代創作改編了大量表現新社會題材的優秀作品。
五、結語
浙江箏以其悠久的歷史,鮮明的風格,濃厚的地方色彩及獨特的演奏技巧,在中國各地方傳統箏派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同地對中國箏藝術的發展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影響,無論從曲高的典雅文靜,渾厚古樸,含義深遠,還是層次多變,氣勢宏大,浙江箏派都以它獨特的風采,屹立于祖國各派箏藝之林。
【參考文獻】
[1] 閻愛華. 從浙派箏藝技法說起[J]. 南京藝術學院, 2004,(2): 89-90.
[2] 張蓉蓉. 簡論浙派古箏與豫派古箏指法的差異[J]. 音樂藝術, 2004,(5): 89-91.
[3] 周耘. 古箏音樂[M]. 長沙: 湖南文藝出版社, 2004.
黑檀木——一般市場價6000以上 黑檀木屬于高級的木材,是世界上最稀少、最名貴木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