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樂章:快板,回旋曲式。主題是威尼斯地方流行歌曲的曲調,輕快活潑,好象一群年輕人在月光下歡快地跳著民間舞蹈。最后音樂以火熱的情緒將全曲推向高潮,朝氣蓬勃地結束全曲。
二、貝多芬的音樂風格
1.概述
貝多芬(1770-1827)德國人。18世紀維也納浪漫主義樂派音樂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界藝術史上的偉大作曲家,他的創作集中體現了他巨人般的性格,反映了那個時代的進步思想,他的革命英雄主義形象可以用“通過苦難走向歡樂、通過斗爭獲得勝利”加以概括。他的音樂作品既壯麗宏偉又樸實鮮明,音樂作品表現的內容較為豐富,同時又容易被聽眾所理解和接受。
貝多芬的音樂集中體現了他那個時代人民的痛苦和歡樂、斗爭和勝利,因此他總是那樣激勵著人們,鼓舞著人們的斗志,即使在現在也使人們感到親切和鼓舞。貝多芬的音樂作品創作構思寬廣、形象宏偉、感情深邃、對比鮮明。
2.作品分析
《第五交響曲(命運)》是《第三交響曲》之后又一部英雄性、史詩性的作品。貝多芬稱第一樂章主題是“命運在敲門”,因此后人稱之為《命運交響曲》!懊\”這個主題是指當時令人窒息的德國封建社會,貝多芬揭示的“通過斗爭,達到勝利”,是指從黑暗到光明,即從苦難“命運”抗爭和與封建勢力搏斗,上升為歡樂和勝利。
三、華彥鈞的音樂風格
1. 概述
華彥鈞(1893-1950),小名阿炳,江蘇無錫人,我國現代民間音樂家。他十三歲時已經學會琵琶、二胡、笛子等多種樂器。他通過拉琴把一生中所遭遇的屈辱、痛苦、歡樂的情感都表達出來。在當時的社會只有音樂才是使他留戀人世并堅持生活下去的忠實伴侶。華彥鈞用音樂傾吐了自己的屈辱和痛苦,詛咒了現實的殘酷和社會的不平。當熾熱的感情沉靜下來時,他又漸漸陷入了沉思:“世界會有一天變好的吧?”帶著這種朦朧的憧憬和希望,華彥鈞在音樂中表現了對生活的熱愛。
華彥鈞的音樂風格流露出一種剛毅、穩健的氣質以及不甘向命運屈服的性格,同時音樂作品表現出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2.作品分析(例示)
《二泉映月》樂曲由一聲凄楚的長嘆開始,接著音樂表現了作者沉痛敘述了自己一生不幸的遭遇。在皎潔的月光下,遠處惠山泉水在潺潺流淌,我們仿佛看到一位盲藝人背著樂器、拄著竹棍沿街流浪的形象。想象著這優美的自然景色,失明的阿炳卻按捺不住內心的痛苦而大聲疾呼,周圍的世界為什么漆黑一片?何處是生活的出路和希望!他用激昂悲憤的語調,傾吐了自己的屈辱和痛苦,詛咒了現實的殘酷和社會的不平。當熾熱的感情沉靜下來的時候,他又漸漸陷入了沉思:“世界會有一天變好的吧?”帶著這種朦朧的憧憬和希望,但又似乎交織著疑問和傷感,音樂在夢幻般的意境中結束。
鋼琴(piano forte或forte piano),簡稱piano,是一種鍵盤樂器,用鍵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