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的箏樂作品與流行箏譜
古箏研習者承受了箏樂在本港歷年來的進步與發展,使他們對箏樂的學習欲望和甄別箏曲的優劣能力,不斷提高。本地的作曲家能夠創作出較成功的作品,除憑箏樂發展趨勢的推動外,作曲家本身有熟練的創作技巧、大膽的嘗試作風,亦是重要的因素之一。本港是個自由地區,作曲家在樂曲取材方面,雖不受任何限制,但生活的壓力和缺乏較好的創作環境,所以有些作曲家憑自己的沖勁,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一首作品,然后在長期的演奏中,再逐漸修改。由于本港是個國際貿易金融中心,交通、訊息發達。對內對外的音樂交流活動極為頻繁,本地作曲家(其中不少曾留學于歐美)也就吸收了不少西方的現代作曲技巧。箏樂作品,目前雖不太多,但樂曲的旋律多能體現出箏的特色和本地的樂風,且在曲式、和弦、演奏形式上,有些已采用了現代的作曲技法和多變的演奏形式。本港目前較嚴謹的作品,據筆者所知的、收藏的及作曲家本人提供的(以下作品絕大多數是作曲家歷年來為作者本人的音樂會而作)箏樂作品。第一首作品是1965年吳大江所寫的《豐收歌》,初時以兩具箏重奏,1974年改為八具箏或多具箏合奏。其它作品,按照其創作時間列舉如下:2,箏獨奏協奏、小協奏《荒城來客》(1969、1982、1992年,蘇振波作、羅永暉編配)。3,箏、大提琴合奏《祭神》(1974年關圣佑作)。4,箏獨奏《客夜思歸》 (1975年蘇振波作)。5,箏合奏《醒獅舞曲》(1975年梁樂音作、關圣佑改編)。6,箏歌彈唱《鵲橋仙》(1976年,宋•秦觀詞、張世彬配曲)。7,箏歌彈唱《采蓮》(1976年,昆曲《浣紗記》、張世彬配曲)。8,箏歌彈唱《楊花》(1977年,宋•蘇東坡詞、張世彬配曲)。9, 箏、鋼琴二重奏《中國幻想曲》(1977年周書紳作)。10,箏、長笛二重奏《畫魚歌》(1977年葉賜光作)。11,箏獨奏、協奏《花燈會》(1983年、1993年蘇振波作、吳朝勝配編)。12,箏、洞蕭二重奏《悟》(1981年衛庭新作)13,箏獨奏《響晴》(1981年羅永暉作)。14,箏獨奏《鷹爪決斗太極門》( 1952年關圣佑作)。15,箏協奏《流水》(1952年謝俊仁作)。16,箏獨奏《望鄉吟》(1985年施金波作)。17,箏獨奏《九州豐采》(1985年符任之作)。18,《古箏練習曲五首》(1985年羅炳良作)。19 , 箏獨奏《瞑思》(1985年陳能濟作)。20,箏獨奏、協奏《聶政刺韓王》(1986、1992年蘇振波作、吳朝勝編配》。21,箏獨奏、合奏、協奏《戲樂》(1986年、1989年、1993年蘇振波作、昊朝勝編配)。22 , 箏獨奏《蝶變》(1986 年張永壽作)。23,箏獨奏《醉夢》(1986年蘇振波作)。 24,箏獨奏《憶情》( 1986年蘇振波作)。25,箏獨奏、合奏、協奏《屈原組曲》(1957年、1991年、1992年蘇振波作、吳朝勝編配)。26,箏獨奏《蝶戀花》(1987年蘇振波作)。27,箏獨奏《秋吟》(1987年蘇振波作)。28, 箏獨奏《大自然景物》(1989年蘇振波作)。29,箏協奏《變象》(1989年曾葉發作)。30,箏協奏《新月兒高》(1989年葉小鋼作)。31,箏二重奏《樂緣》(1981年蘇振波、宮下伸作)。32,箏獨奏、協奏《香港掠影》(1992年蘇振波作、李子高編配)。33,箏獨奏《天橋底下的老人》(1992年蘇振波作)。34,箏獨奏、協奏《兵車行》(1993年蘇振波作、馬文編配)。35,箏獨奏、協奏《紅樓夢》(1993年、1995年蘇振波作、馬文編配)。36,箏獨奏《路》(1995年蘇振波作)。37,箏獨奏《梅花小頌》(1995年蘇振波作)。38,箏獨奏、二重奏《廟會》( 1995年蘇振波作)。從上述介紹,我們可以看到本港的箏樂作品,自1965年至1995年,雖只有38首(尚有部分作品,因聯絡不到作者而沒有列入,待后補充),但作品的規模多以大型和中型曲目為主,部分樂曲并編配為二、三種演奏形式。演奏形式的多采多姿和技巧的創新,也極豐富。
同時,本地作曲家與箏樂演奏者,也不斷地配合本港的箏樂發展趨勢,箏樂教育、音樂會和唱片灌錄等對箏曲目的需求,通過改編、修訂、引傳等途徑而羅致了百余多格調、流行一時百聽不厭的優秀曲目,現將部分最具代表性或常在箏樂會演奏的曲目列下,曲源來自:(一)器樂曲——有小提琴協奏曲《梁祝》、二胡曲《江河水》、琵琶曲《十面埋伏》、《春江花月夜》、《塞上曲》、《彝族舞曲》、《月兒高》等;古琴曲《關山月》、《普庵咒》、《廣陵散》、《梅花三弄》、《憶故人》、《流水》、《陽關三疊》等;合奏曲《瑤族舞曲》、《將軍令》等。(二)中國七大流派箏曲——(1)粵曲(香港土戲曲): 《帝女花》、《昭君出塞》、《南音》、《雙星恨》、《鳳閣恩仇未了情》、《紫釵記之花前遇俠》、《平湖秋月》、《紅燭淚》、《禪院鐘聲》、《昭君怨》、《流水行云》、《別鶴怨》、《漢宮秋月》、《蕉石鳴琴》、《餓馬搖鈴》等;(2)陜西:《繡金匾》、《姜女淚》、《剪剪花》、《大金錢》、《凄涼曲》等,(3)河南:《落院》、《河南曲子曲牌聯奏》、《上樓》、《山坡羊》、《泣顏回》、《哭周瑜》、《天下大同》等;(4)山東:《漁舟唱晚》、《 老八板》、《四段錦》、《牌子曲聯奏》、《高山流水》等;(5)浙江;《云慶》、《燈月交輝》、《四合如意》、《海青拿天鵝》、《高山流水》、《將軍令》、《霸王卸甲》等;(6)潮州:《寒鴨戲水》、《南進宮》、《畫眉跳架》、《錦上添花》、《柳青娘》、《春澗流水》、《粉紅蓮》、《秋思曲》、《西江月》等;(7)客家:《紡織忙》、《蕉窗夜雨》、《出水蓮》、《西廂詞》等。(三)現代箏曲——《慶豐年》、《幸福渠》、《漢江韻》、《鬧元宵》、《山丹丹開花紅艷艷》、《城鄉新面貌》、《侗族舞曲》、《苗嶺的早晨》、《芙蓉春早》、《瀏陽河》、《東海漁歌》、《草原小姐妹》、《洞庭新歌》、《林沖夜奔》、《幸福渠水到俺村》、《銀河碧波》、《雪山春曉》、《豐收鑼鼓》、《包楞調》、《駿馬奔蹄》、《峽谷明珠放異彩》、《金陵杯古》、《歡樂的日子》、《鐵馬吟》、《秦桑曲》、《香山射鼓》、《百花引》、《三秦歡歌》等。
按以上介紹,本港目前流行的名箏曲已超過150首,而變化多端的演奏形式也有十種以上,可稱是中國精英箏譜的儲藏庫。
結語
我們的前輩把這一“仁智之器”帶來香港,迄今已有40多年的歷史。這期間,經過不同年代的箏人不斷推廣,如今已為很多港人所熟悉、接受和喜愛。至于其發展過程的艱辛,就只有身厲其境的耕耘者,才能體會個中苦況。當年,古箏的引進者和拓展者,如今,有些已與世長辭,有些已年屆古稀,有些已白發蒼蒼了。以前他們各自為發揚箏樂而作出了寶貴的貢獻,現在,箏樂在香港已扎根開花,展望未來,前途似錦,他們的理想可算達到了,他們的英靈除應感到欣慰外,亦更應為他們有價值的一生而感到驕傲!
本文作者為蘇振波,請勿將本文用于商業用途。
黑檀木——一般市場價6000以上 黑檀木屬于高級的木材,是世界上最稀少、最名貴木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