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中國樂器協會吉他專業委員會二屆三次會議在廣州召開,專題研究當前中國吉他行業的發展與對策,11家吉他生產企業出席了這次會議。據了解,目前我國吉他生產企業的實際數量要遠遠大于這個數字。中國樂器協會吉他專業委員會會長成民根在會上坦言:“中國吉他生產企業除了出席會議的企業以外,還有大量的獨資、合資以及民營吉他企業,其中有的是中國樂器協會的會員,還有相當一部分不是會員,沒有來參加這次會議。”
盡管參加這次會議的代表僅是少數企業,但都是中國吉他行業重點骨干企業,如廣州紅棉吉他有限公司、廣東四會華凱樂器公司、廣州吉聲琴業公司、上海芬達樂器有限公司、河北金音樂器集團、徐州大鳳樂器公司等。中國樂器協會理事長安志出席這次會議并講話。
這次會議上代表們的發言在更深的層面剖析了中國吉他產業的發展現狀,存在的問題,未來行業發展前景及所需要注意的問題,代表們發言觀點深刻鮮明,引人深思。
會后,本刊經過會議錄音整理,摘要刊登與會代表發言,以期讓讀者對目前我國吉他生產與市場現狀和未來發展趨勢有一個基本了解。
吉他生產具有不同的行業特性
上海芬達樂器有限公司總經理成民根在會議發言說:“與鋼琴、提琴等產品有所不同,中國吉他行業有自己的獨特性,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大部分吉他工廠產品都是以出口為主,出口比例在95%以上,有的甚至100%;產品以OEM貼牌為主;吉他是樂器行業中引進外資最多的行業,中國吉他生產企業大部分是外商合資企業或者是合作企業;吉他企業之本模式南北分明,南方除了紅棉、華聲等民族品牌企業以外,以臺資企業為主;北方則是以韓資為主,分布在青島、大連等地;在美國、德國、中國舉辦的國際樂器展覽會上吉他企業參展數量最多,這一現象在中國還不明顯,但在世界上吉他生產企業數量最多。目前,世界吉他生產企業產量最大的是KONG,該公司在大連有一個廠,500個工人,月產民謠吉他2.5萬個,在印尼設有工廠,年產吉他100萬把,吉他世界產量居第二位是芬達,第三是吉普森。
吉他市場近年來大起大落
吉他是世界性樂器,也是最容易在群眾中普及的樂器之一,特別受到青少年的青睞,而廣泛流行于世界各國。據說現在全世界有3000多萬個專業和業余電吉他演奏者,估計中國國內也有幾百萬電吉他愛好者和演奏者。20世紀80年代是我國木吉他演奏教學的黃金時代,吉他彈唱比賽層出不窮,世界級吉他大師則頻頻造訪上海、北京。如今吉他在我國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河北石家莊秦川藝術學校經常舉辦省際吉他演奏比賽以推動吉他在群眾中的普及。中國吉他學會也正在組織2011吉他彈指巡演奏。
但是吉他市場近年來也經歷了“過山車”大起大落,2004-2006年是吉他行業發展高峰期,但從2008年開始,受世界金融危機影響,世界吉他市場驟降,對我國吉他制造業也產生了嚴重的影響,吉他行業減產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2009年以后,吉他行業開始復蘇,2011年吉他市場又顯火爆。
成民根說:“今年世界吉他銷售市場有很大的變化,民謠吉他大幅度上升,供不應求,電吉他銷量有很大下滑。而國內市場銷售潛力很大。”
廣東四會華聲樂器有限公司總經理黃志康說:“目前吉他市場形勢非常樂觀,市場沒有問題,產品也沒有問題,但不是說訂單多了就是好事,關鍵是工人的管理,成本的控制,如何為企業創造更大的利潤和更高的產品附加值才是最重要的。企業能夠健康發展才是最主要的。”
廣州吉聲琴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梁澤敏說:“當前中國吉他業一片興旺,吉他生產企業數量也大量增加,僅廣州今年新增加的電吉他廠起碼20多家,現在廣東淡水的吉他廠從30多家增加到57家,全國的吉他生產企業大概要新增50家。”
國內各吉他生產企業加緊進行結構調整
廣州紅棉吉他有限公司總經理何志強說:“從2007年起,廣州紅棉吉他、提琴等10個工廠與珠江鋼琴成建制剝離,成立具有獨立法人地位的紅棉吉他公司,廣州除珠江鋼琴以外的樂器生產企業全部轉入廣州紅棉吉他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廣州市國資委之所以要將吉他等樂器與鋼琴分開,主要是為了打造廣州吉他與提琴專業板塊,把紅棉吉他提琴做大做強。經過這幾年的努力已經初見成效。原來紅棉吉他產量不過50多萬把,現在已經接近100萬把了。雖然說吉他行業目前訂單不用發愁,但根據目前我國吉他行業的發展形勢和存在的問題看,如果繼續走原來老路,生產普及吉他已經走不通了,為了企業進一步發展,現在所有廣東省的吉他企業都在進行結構性調整,關健是用科技進步來提高生產力,大力采用國外先進技術。目前吉他的先進生產技術基本上都掌握在外國公司手中,我們要大力引進國外吉他生產技術。廣州市政府已經看到吉他在全球樂器界的地位,支持廣東吉他產業發展,逐步加大對吉他生產的投入,計劃投入一個億資金加大紅棉吉他的技改力度,這兩年紅棉吉他投入600多萬元解決技術改進和企業整改的問題,我們首先解決了油漆問題,采用了靜電噴漆生產線,提高了吉他生產的效率和質量,也節約了勞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