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生產面臨轉移別國的危機
黃志康說:“中國吉他行業目前的現狀還能維持多長時間?值得我們認真思考,中國的勞動力成本不斷增加,而且還在不斷上漲,有跡象表明,國內的一些韓國和臺灣的吉他企業已經開始考慮把企業移到印尼和越南去。目前,印尼,越南等國家除了投資環境以外,其它條件都不比中國差,他們唯一不如中國的是基礎條件不好,所有零部件都需要進口,而在中國,所有吉他零配件都可以買到,但如果他們逐步完善樂器配套,將會造成對中國樂器市場很大影響。”
中國吉他向中高檔轉移面臨困難
黃志康說:“中國吉他行業多年來一直在做低檔產品,在實施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中,許多企業都在力爭減少低檔產品的比例,增加中高檔產品的比例,但目前中國吉他企業能夠做中高檔吉他的企業很少,市場占有率也很低,要完成這個過程還需要很長時間,面臨的技術設備人員等問題還是很多的。相反地,日本和韓國的企業他們的市場方針,是在生產中高檔產品的同時,卻在一步一個腳印地認真地去做低檔產品,搶占中國的低檔產品市場。”
環保政策對吉他生產的壓力不斷增大。黃志康說“吉他生產過程帶有一定的污染性,吉他企業所在地區,城鄉差別越來越小,國家環保政策越來越嚴,要求越來越高,因此企業要想發展,解決環保問題是企業面臨最大的問題。”
中國吉他行業向何處去?
如何保持中國吉他行業可持續發展的勢頭,居安思危,是與會者認真思考的問題。
要走科技進步的道路
成民根說:“中國吉他生產大部分是手工生產,中國吉他今后發展方向是要進行工藝改革,走科技進步的道路,將吉他生產方式從勞動密集式過渡到技術密集型。”梁澤敏說:“中國吉他行業未來發展需要注意的問題是要團結起來,創造中國吉他自主品牌;要提高中國吉他的品牌影響力,與歐美數百年的吉他品牌去爭奪市場。中國吉他企業必須大家抱團合作,中國沒有著名的吉他品牌的主要原因是內部管理問題。”
要認真定位
梁澤敏說“吉他生產不能貪多,什么都作,要集中精力作好一個產品,要么古典,要么民謠,要么電吉他。”
要掌握國家政策,利用社會資源。徐州大風樂器有限公司董事長徐寶華說:“要多了解國家政策,與當地文化廳、財政廳、銀行加強聯系與上級領導經常溝通,利用文化產業的優惠政策,享受企業應當享受的優惠政策才能把企業做強做大。”
l認真學習西方文化,聘請高級管理和技術人才
徐寶華說“吉他是西方樂器,有著深厚的西方文化底蘊,要想做好吉他首先就要從西方文化入手 研究它的起源 研究它的歷史 研究它的聲學結構,研究它的民族風格。為此,企業要與專業院校、科研機構相結合,可以適時舉辦一些學習班和研討會。中國吉他制造企業缺乏優秀的技術和管理人才,為此我們要聘請一些高素質的人才,這樣才能改變中國吉他行業的面貌,適應國際市場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