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曉華
我們國家的經濟發展已經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二的經濟實體。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藝術院校的高等藝術教育怎么樣適合國家的發展需要、怎么樣給自己找到一個合適的定位、怎么樣為國家的發展做出貢獻,確實是一個亟須探討的問題。
大學應該是這個行業里面的大腦,也應該是這個行業的一個思想庫。因為大學是知識精英集中的地方。國家養這一批專家,畢一生之力從事研究。你應該知道的最多,研究的也最深。如果你沒有思想,面對問題你什么對策也提不出來,那國家焉需設大學?政府部門、文化機構、文化企業也應出思想,沒有思想,他們的功能職責很難履行好。但在我們的社會構架當中,大學是最應該為這個行業提供思想的。
最近國務院學科委員會對藝術學科的結構做了調整,把藝術學升為一個門類,我覺得這里面反映了國家、社會、學界對藝術學科的認知的質的變化。對文化藝術的認知,過去可能覺得它是一種審美娛樂,或者說是一種意識形態,但是現在的認知很不一樣了。十七大報告里面把文化產業列為和國家科技、經濟、軍事一樣重要的軟實力,這就是一個質的變化。現在我們更是認識到了文化藝術和高科技一樣,具有世界性的影響,具有持續的“殺傷力”。它的社會影響力和潛在經濟價值不亞于尖端科技。在這樣的一個形勢下,我們高等院校藝術教育怎么樣來響應時代的號召;我們自己學科的建設,在已有的基礎上,怎么做出一個更加明晰的定位,對于藝術院校來說確實非常重要。
我國的藝術教育存在很多問題。總體上存在兩大錯位,需要引起我們關注:第一是我們現在的藝術教育的這種技術型人才培養模式和我們國家在進入21世紀后提出來的建設創新型的國家這樣一個遠大目標的錯位;第二是我們藝術教育當中,非常重視傳承,而在創新方面很不足的這樣一個繼承型人才培養模式和我們建設世界一流文化大國的總體目標的錯位。
如果要建設一個創新型的國家,已有的技術傳承對大學教育固然是很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對未知技術、未知規律的探索。高等院校,特別是一流大學,應該去探索未知的知識領域、未知的技術領域、未知的藝術規律,而不是主要傳承已有的東西。雖然傳承型的人才培養也很重要,因為傳承才能使得這個國家的文化延續發展,我們在重視傳承的時候,更應該重視開創、創新。因為傳承只是繼續保有祖先已經創造的文化,而未來的國際競爭,光傳承祖先創造的文化絕對是不夠的。國際競爭更需要的是對各藝術領域未知原理和規律的探索、發現,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對現代社會具有普遍適應意義的原創文化成果的發明、創造、轉換。
當前錯位局面的形成,跟我們長期奉行“古為今用、洋為中用”這樣一個政策有關系。“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提出于新中國成立之初。當時我們的經濟、文化非常的落后,我們的文化原創力非常缺乏,所以當時的領袖提出在文化藝術上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我覺得,在上個世紀50年代,在中國的經濟非常貧困、中國的文化創造力非常缺乏的情況下,為了滿足我們國內人民群眾繼續增長的文化生活的需求,提出這個口號是非常正確的,也是非常有效的。但是經過新中國60多年的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們國家的經濟已經取得跨越式發展,我們的精神文化產品已經很豐富;我們的文化藝術作為國家“軟實力”的一部分,對國家發展要承擔的責任已發生重大變化,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還繼續用這個口號來指導我們的文化藝術發展的話,我覺得可能就不太合適了。60多年以來,我們的藝術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這個口號的影響。
在“古為今用、洋為中用”這樣的一個前提下,我們思維上已經預設了這么一個框架,就是“古人做過的你才去做,外國人做過的你跟著做”,這樣的話對我們中國人原創能力的培養是極其不利的。一個國家的文化,如果僅僅是在傳承古代的文化,把古代的文化改造一下變成一個現代版;或者只是傳承外國的文化,把外國的文化改造成中國版,那我們的文化在世界文化體系中的競爭力恐怕是極有限的。
舉個例子,美術界對西方藝術的追隨,從古典主義到現代主義各個流派,在當代美術界當中都可以找到它的中國版。也就是說,中國的畫家,有相當大一部分人是在全力模仿追隨西方,各種流派都有。這樣的“西方藝術中國版”在世界范圍的文藝界又有多大價值呢?它有可能代表中國文化走向世界,在國際上產生世界性影響嗎?估計可能性不大。“二手貨”誰稀罕。歐美自己有本土正宗的,其他國家和地區,人家也會知道要就要“原裝的”,直接輸入西方“原版”的。
那我們看美術界另一大批畫家,他們目光向內,找的是古人,模仿我們古人的東西,做古人的翻版,宋元明清,各個朝代都有。試問,我們當代中國人,代表我們新中國,代表我們這個時代的藝術在哪里呢?除了“洋”和“古”的改裝版,原創的藝術有沒有?很少。
一個國家或民族,它的文化藝術非“洋”即“古”,滿足“內需”大概沒有問題(當然滿足的質量怎么樣只能另說了),但要參與國際競爭,要想輸出文化,在國際文化交流格局中贏得更多的尊重和潛在產業價值,那恐怕會有很多困難。
近年來國際文化產業資本對中國本土文化題材的關注度大大增強了。《花木蘭》、《功夫熊貓》相繼推出。如果中國人有同樣的能力制作歐美本土文化題材的文化產業產品在全世界落地,那我們什么都不必說。你搶我的資源,我也搶你的,咱各顯神通吧。問題是中國文化產業行業有這樣的能力嗎?做過一件能在全世界落地開花產生巨額票房的動畫片嗎?其實這里面絕不是資金的問題,而是人才的問題。作為一個行業,中國的藝術教育一直在孜孜不倦地為處于激烈國際競爭中的中國文化產業行業培養產業鏈的低端人才。大量的國外動畫片在中國制作完成,因為中國高校為他們培養了大量的技術熟練且十分廉價的美術技工。
這個問題可能值得我們藝術教育工作者深刻反省。因為這個國家的文化、藝術、文化產業怎么樣,取決于這個國家文化行業的人才隊伍怎么樣;而這個國家文化行業的人才隊伍怎么樣,取決于這個國家的藝術教育怎么樣。如果說中國的文化產業在國際上沒有競爭力,那是因為這一幫人不行。如果這一幫人不行,那也就是說他們所受的教育不行,我們國家這些大學不行。如果這些大學不行,則與我們所有從事藝術教育工作的都有關系了。
建設世界一流的強國,沒有一流的文化不行。建設和諧小康社會,成功的文化產業國際化運作,也是時代和全民福祉隱藏的期待。中國文化需要重新煥發民族創造力。藝術教育既然承擔人才培養的重任,它首先應該與時俱進進行反省和改革。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黨委書記兼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