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玉蓮
在現(xiàn)代古箏教育中,最為普遍的教學方式為個別教學和小組教學。所謂個別教學,即教師對學生進行一對一授課,這種教學方式就像精耕細作,教師具有針對性的指出學生在演奏中的不足,并因材施教,進行卓有成效的指導教學;小組教學即一名教師向二至十人左右的古箏學習者進行授課,相當于現(xiàn)代普遍的教學班制度,相對于個別教學,小組教學雖然沒有個別教學教師那樣對于每個學生教學都“事必躬親”,但是,在社會古箏普及教學活動中,這樣的教學可以作為古箏普及教育的教學方式,對古箏的發(fā)展普及有很大的作用。
一、個別教學的教學實施分析
在談及此話題之前,要闡明的一個問題是不能把音樂院校里的“一對一”教學和社會上的“一對一”教學混為一談。因為這兩者之間雖然有許多共同之處,但教學目的、任務和要求不同,切不可相提并論。前者是按著國家培養(yǎng)的目標,依據(jù)教學大綱要求,教師嚴格按著教學計劃、教學課時進行授課,而后者完全是從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fā),結合教師自己的實際情況而授課。
古箏“一對一”教學“最顯著的優(yōu)點在于教師能夠根據(jù)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使教學內容、進度適合每一個學生的接受能力。”其次教師教學要有的放矢,根據(jù)學生的具體情況制訂切實可行的計劃。如視其專業(yè)程度的高低、基礎知識的深淺、理解問題、接受能力的快慢、在專業(yè)方面存在的問題多少等,猶如醫(yī)生治病,對癥下藥才易于見效。
古箏有獨奏,但是許多時候有多聲部的重奏。而重奏不是簡單的將幾臺古箏的演奏組合在一起;而是彼此演奏的樂曲在聲部、織體、音樂對位及和聲方面息息相關.演奏者無論在演奏技巧上還是基本音樂素養(yǎng)上都要有高度的默契與和諧。這種高度的默契與和諧不只是要求演奏者有過硬的演奏技巧,還要有彼此配合的感知和協(xié)調。因此,單獨的一對一教學是無法適應古箏的重奏教學的。而小組教學正符合了古箏合奏的這一特點,小組教學成員可演奏同樣的樂曲,也可演奏二重奏、三重奏以及四重奏。因此,在教師本身專業(yè)素養(yǎng)過硬的情況下,在嚴格把關學生的專業(yè)基本功的前提下.小組教學進行得越早越好。
此外,在傳統(tǒng)古箏的一對一教學中,一名教師面對一名學生進行教學。教師的角色是教,而學生的任務是學,這樣的教學雖沒有其他的影響因素.但容易出現(xiàn)教師因長時間面對同一教學對象,而失去比較飽滿的教學情緒.學生也會因為沒有比較和競爭而失去學習興趣。這種客觀上的單一的教學關系如果長期存在,就會導致教師厭教、學生厭學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如果學生課下不練琴,教師就無法進行新的教學,使得教師不得不從教授主體變成陪練,從而影響了教學的效率。在一對一的教學中,學生沒有來自其他學員的監(jiān)督和技術對比,沒有學員間適時的橫向交流,也沒有在眾人面前演奏的鍛煉機會。在專業(yè)的古箏教學中,學生規(guī)奏能力的培養(yǎng)是非常重要的,同時也是十分困難的。在傳統(tǒng)的一對一教學中,學生大多要求教師手把手地進行教學示范,學生只記指法.很少或根本不看譜子。從而忽略了視奏的訓練,出現(xiàn)學生能演奏但找不到譜子位置的怪現(xiàn)象,即使教師的指法和書上的指法有出入,學生也根本無法發(fā)現(xiàn)更談不上矯正。另外,學生考試緊張,難以發(fā)揮自己正常水平,這和“一對一”的教學及課后自己悶在琴房練習是有直接關系的。相當一部分同學演奏,在一些動作和對樂曲的處理上與其老師幾乎完全一樣,沒有任何個性。
之所以羅列出如此多的個別授課的弊端,目的是非常清楚——就是想改變幾千年延續(xù)下來的只采用這種唯一的個別授課的方式方法,倡導民族器樂之王應采取教學方式多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