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旋律模仿民族民間樂器音響的創作特點
中國鋼琴曲的創作來自于民間豐富的音樂積淀,其中模仿傳統的民族民間樂器是鋼琴創作的重要手法,在音樂表現手法上利用各種不同的手段借助于鋼琴模仿彈撥樂器、吹拉樂器、打擊樂器等表現具有民間特色的韻味和意境。模仿彈撥樂器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梅花三弄》與《陽關三疊》,音樂中很好的“再現”了古琴的聲音,曲中分別用琶音、倚音、和弦等不同手法模仿了古琴的單散音、滾拂散音、復散音等,給人以空曠之感,余音繚繞韻味無窮。對吹拉樂器的模仿比較典型的有《冀北笛音》,全曲比較完整地“再現”了笛子的各種技法所奏出的聲音特點。通過各種裝飾音來模仿笛子的顫音、滑音、歷音甚至花舌音的效果。綜合性模仿比較有代表性的有黎英海等改編的《夕陽簫鼓》,模仿了簫、古琴、琵琶、古箏等多種民族樂器,因此在演奏時需要敏感的音色變化。簫的音色悠遠柔綿,古箏的音色清晰圓潤,琵琶的音色清澈明亮、慷慨激昂。彈奏中“模仿”其他民間樂器的演奏效果時。在掌握所模仿樂器特點的同時。手指的指觸是另一個彈奏的關鍵。通過指觸細致敏感的變化獲得所追求的音色,使音色在剛柔、深淺、虛實、明暗中將音樂表演的惟妙惟肖,韻味無窮。
四、旋律與和聲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創作特點
旋律的調式大多采用了民族五聲調式。如黎英海的《藍花花》、《采茶撲蝶》(C羽調)、《三十里鋪》(G徵—C徵)、《嘎達梅林》( E羽調式)、《繡荷包》(C商調)、《繡紅旗》(G徵—C徵)等。這些作品在旋律中多次使用轉調,而且融進了一些地區的音樂因素,使作品大量體現了主調鋼琴音樂的民族化。中國的審美講究“中庸”,講究神似,結構隨意,正如中國的水墨畫一樣,是一種清淡的色調。中國音樂繼承了這一特點,旋律起伏跌宕,熱情奔放,一切情感在線條的旋律中表現得一覽無余。如黎海英的《夕陽簫鼓》中的一段變奏中旋律是用起伏連綿的大樂句線條來表現月夜的美麗,而伴奏織體是弱音起的一個個樂句組成,與旋律構成了這種優美朦朧的畫面。為了適應中國民族調式的特點,鋼琴改編曲以調式風格的特質作為和聲風格的依據,以此來改造西方傳統和聲手法,使和弦變得更豐富復雜,淡化西洋和聲的功能性,形成民族色彩濃厚的和聲風格。汪立三的《濤聲》是建立在五聲音階基礎上的中國佛曲《目蓮救母》的音調,再加上以不同的調性加以疊置,以日本傳統的“都節調式”為基本調式,表現了波濤洶涌的壯麗景象。在結束段用四度、五度、八度混置的和弦,在高音區平行奏出主題,產生清脆、明亮的泛音效果,在鐘聲的下方用宮調式合音奏出鼓聲的效果,與上部鐘聲交輝相映。陳培勛的《平湖秋月》中運用了具有五聲特點的縱向和弦分解,與三度疊置的和弦構成鮮明的對比,構成一種有律動的和聲形態,生動形象地刻畫出了波光粼粼的景象。
中國鋼琴曲的創作之路。歷經百年已經逐漸走向成熟,在創作技法及音樂表現上不斷創新。優秀作品層出不窮。我們只有不斷地學習與研究,進一步體會我國民族音樂文化的精髓所在,通過理性與感性的融合,才能深入的理解中國鋼琴曲的內涵。
本文作者為黃上強,請勿將本文用于商業用途。
740)this.width=740"> 納格拉,清代史籍中稱哪噶喇、奴古拉,維吾爾族、烏孜別克族棰擊膜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