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認真研讀譜面,通過分析作品創作手法并利用唱旋律、聽和聲和打節奏等方法熟悉樂譜,加強對音樂作品的感知,來破譯作曲家內心的音樂密碼,提高練習者的音樂表現技能,提高音樂外部聽覺判斷性,逐漸養成音樂內心聽覺習慣。譜面是作曲家通過對現實生活的感悟以音符的形式記錄他的思想。彈奏者在摸譜之前,應先讀譜,不放過作曲家標示在譜面的任何記號,并掌握清晰樂曲的曲式結構、旋律和聲、調式調性、速度力度、句法奏法等。在練習的過程中,可用唱旋律方法體會旋律線條的曲折,感知旋律的變化。要注意傾聽旋律線條的起落,旋律與伴奏之間的聲部是否平衡,和聲色彩明暗緊張度,節奏表現的是否準確到位等等。在熟練時,也要讀譜,更要注重音樂的感知,抓住音樂的基本情緒。例如,練習中國曲目《繡金匾》,王建中老師在改編此曲時,保持了原民歌樸素而優美的旋律,加以鋼琴的織體,并運用古箏撥奏手法,使音色明亮,流暢,輕快。全曲共分三部分,其為再現的兩段體,A+B+A、。第一部分,是親切、流暢的奏出旋律。第二部分,旋律移高五度,并且情緒歡快,跳躍。第三部分,是前一段的變化再現。全曲旋律運用加花的創作手法,在彈奏時,要抓住旋律的主要音,要有層次變化,手指要控制,耳朵要辨別。在速度方面,A段親切的歌唱,不易太快,中段是熱情的、跳躍的,速度有所變化,A’段是頌揚的段落,可拉寬。只有通過具體的分析,內心明確曲目要表達的意境,有目的去練琴,這樣才能收到既鍛煉音樂外部聽覺的判斷能力,又提高了鋼琴演奏的表現能力。
(3)通過對作曲家音樂背景材料的分析,使演奏者心態接近作曲家的心態,領悟到音樂作品的真諦,并用恰當的方式表達其音樂思想,豐富音樂內心聽覺,增強演奏者表現作品的欲望。鋼琴教育家趙曉生在《鋼琴演奏之道》一書中,強調:“演奏者必須研究作曲家與社會的聯系;作曲家的總的音樂風格及風格演變——作品在音樂史、鋼琴史、作曲家本人作品、同類作品中的地位”,只有通過這一系列的問題才能深刻體會音樂蘊含的內容。從這些文史資料中汲取表現音樂的能力,使演奏者更具感染力、震撼力。在了解作曲家的同時,增強了科學、歷史、文學等知識,使鋼琴學習變為一種文化的學習。
(4)運用靈活多變的練琴方法,如有琴出聲、看譜想聲和無琴無聲,充分利用音樂記憶想象能力,提高音樂內心聽覺,使音樂融入演奏者的潛意識中,形成音樂思維和音樂語言,并運用這些語言打動人心。所謂有琴出聲練習是指在鋼琴上視奏、背奏的練習。這種練習在大腦注意力不集中的狀態下,會偏重手指肌肉的動作記憶。當練習者遇到緊張、心情不佳時,只憑手指動作記憶,會使演奏者記憶中斷,大腦一片空白。鋼琴大師阿牢曾說:“有分析的記憶才是最可貴的”。所謂看譜想聲與無琴無聲,是在沒有任何音響刺激的狀態下,利用音樂內心聽覺鍛煉大腦對手指的控制支配能力,對音樂作品的記憶想象能力,增強譜面理解與識記。特別是無琴無聲練習,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可在睡覺前,閉上雙眼,眼前回憶譜面,想象左右手每個音在琴鍵上的位置,明確左右手的指法和指觸,想象左右手彈奏的節奏、速度和表情,想象音樂內容和音樂形象。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樂曲將融入到練習者的潛意識中,形成音樂思維。當練習者再次坐到鋼琴前演奏此曲時,彈奏就像說話一樣流暢自如,富有表情與感染力。運用多種練習方法結合,把樂譜上死板的音符通過音樂內心聽覺內化為自身的音樂思維,使具有個性化的音樂語言在鋼琴上表現出來。
音樂教育在本質上是審美教育,學習鋼琴是接受審美教育的一種手段。鋼琴學習的過程也是不斷地重復提高的過程,只有學生形成良好的音樂聽覺習慣,才能培養、保持其學習鋼琴的興趣與熱情,并增強其在學習鋼琴中不斷克服種種困難的毅力,激發學生表現美、創造美的欲望,使鋼琴學習的過程成為追求美的過程,使鋼琴彈奏者成為音樂美的創造者。
本文作者為王莉娜,請勿將本文用于商業用途。
鋼琴(piano forte或forte piano),簡稱piano,是一種鍵盤樂器,用鍵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