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河南板頭曲
河南音樂行腔灑脫、歸韻耿直,音樂簡潔而有個性。“板頭曲”是演唱“河南曲子”前演奏的器樂小曲,盛行于南陽、許昌、開封等地,后來在“板頭曲”上作藝術加工,成為器樂獨奏樂曲。琵琶曲《高山流水》是河南南陽板頭曲。在演奏技法上左手吟弦幅度較大,音波變化密度、幅度大,左右手配合講究上下手點對點,音質厚實,在演奏重復音、重音節奏型時要求強弱及變化對比鮮明,總體風格酣暢淋漓。
(五)、陜西風格
西北地區的秦腔、碗碗腔是陜西風格音樂的代表。“苦音”(亦稱哭音)與“歡音”(亦稱花音)在其中廣泛使用。苦音用以表現悲憤哀傷的情感,歡音具有歡快爽朗的風格色彩。歡音偏重mi、la,色彩明朗、歡快、堅定,苦音除so、dou、re之外,以fa、降xi居多,色彩灰暗、凄涼、悲怨。代表作品《渭水情》,以秦腔牌子曲《永壽庵》為素材而作,意在表現對三秦故土的懷念之情。此曲在演奏技法上運用特有的推、拉、吟、揉,剛中帶柔、柔中帶剛。
三、改編移植音樂
很多樂曲經過改編移植成為琵琶獨奏曲及練習曲。我們熟知的克萊采爾的小提琴練習曲,里姆斯基·科薩科夫的《野蜂飛舞》,莫扎特的《土耳其進行曲》,丹麥民間樂曲《四方舞曲》,蘇丹樂曲《故鄉的太陽》,羅馬尼亞樂曲《春天》、《霍拉舞曲》,前蘇聯樂曲《月光變奏曲》,薩拉薩蒂的《流浪者》,蒙蒂的《查爾達斯》等,以及中國作曲家創作的《新春樂》、《新疆之春》、《陽光照耀塔什庫爾干》等。這些樂曲以小提琴樂曲為多,多訓練快速演奏,重點在于左右手的點對點顆粒性訓練。值得注意的是:在演奏這類樂曲時,首先應尊重原作,尤其演奏者在進行二度創作時,不可隨意改變音高及變化音,造成調式上的轉變,也不應隨意加入一些“推、拉、吟、揉”等中國傳統琵琶樂曲的演奏技法,避免在演奏當中“畫蛇添足”,造成不倫不類的演奏效果。慢板部分的分句、換氣、呼吸更應尊重原作,切不可憑空想象、隨意分句,而改變原曲的音樂風格。
四、創作音樂
創作音樂中一類是演奏家創作的獨奏曲。這些樂曲因是演奏家所作,所以在演奏上有便于演奏的特點,并與傳統音樂有著緊密的聯系,結合時代特點,更具時代氣息。例如:王范地創作的《天山之春》,王惠然創作的《彝族舞曲》、《江南三月》,吳俊生老師創作的《火把節之夜》,葉緒然老師創作的《趕花會》。琵琶大師劉德海創作了《天鵝》、《春蠶》、《喜慶羅漢》、《白馬馱經》等數十首獨奏曲,并創造了許多新的演奏技法。這些樂曲在演奏上要求技術比較全面,旋律流暢,很容易引起聽者的共鳴。
另一類是作曲家所創作的樂曲,這類樂曲又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繼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特色而創作的樂曲,如吳厚元先生所作的《訴-讀唐詩琵琶行有感》,吳祖強、王燕樵先生的《草原小姐妹》,顧冠仁先生的《花木蘭》,趙季平先生的《祝福》。這些樂曲在演奏中要求演奏者技術比較全面,能夠很好地表達作曲者的寓意。另一種是現代派作品,如陳怡的《點》,靈感來自于“永”字八法,羅永暉的《千章掃》、《一指禪》,朱踐耳的《玉》。在這類樂曲中作曲家運用了很多不同于傳統的演奏技法。例如《點》中改變了常規的定弦關系,《千章掃》大量使用了掃弦,《一指禪》只使用食指一根手指來演奏,這些作品與傳統演奏方法不同,在新的道路上進行了探索,為琵琶演奏注入了新鮮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