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鋼琴學習成為當今社會的一種追求。而不少學琴者在練習時,都缺乏掌握正確的動作要領,致使鋼琴演奏發出的聲音不圓潤,沒有表現力。這樣的練習,不僅對學生沒有好處,而且經過長期演練,也會使學生養成頑固的習慣,影響其發展。主要表現在:一、練習者的手臂及手掌上下顛簸太多,有的甚至一音一個上下動作。這樣奏出的聲音失真,音頭太重,聲音刺耳。二、有些學生關節打不開,手指抬不高、立不起來,手指下鍵時速度慢,沒有力度,手指力量不均衡。因此彈出的音沒有顆粒性,缺少表現力。三、有些學生手掌支撐力不夠,缺乏張弛有度的用力感覺,塌指現象嚴重,影響了彈奏效果。四、有些學生手指跑動速度過慢,靈活性不夠,以致不能達到音樂要求的感覺。五、節奏節拍的準確性不夠,容易對曲子能否達到一定速度而造成麻煩。六、對于彈奏的完整性,有些演奏者表現的音樂連慣性不夠。這些都是練琴時常見的情況,也都和鋼琴技術問題有緊密聯系。
如何提高鋼琴技術是鋼琴學習中常討論的問題。要掌握全面的鋼琴技術也必須從基礎練習抓起。教學內容應循序漸進,它包括五指練習、音階、琶音等。這些基礎技術是組成音樂表現最常用的材料。有些學琴者認為,這些練習很容易,不屑于練習。而鋼琴大師則認為,音階、琶音是最難演奏的。英國鋼琴教育家范妮·沃特曼主張,這些基本功不僅要掌握得特別熟練,還要彈得生動,有意思。比如說五指練習重要的不是彈多少,而是怎樣彈。要把一串音彈得像一串珍珠那樣圓潤、晶瑩,或是一串顫音要彈得像鳥的鳴囀一樣,這才是基本功練習的最終目的。而對這些基本功毫不放松地練習,可以使演練者終身受益。
伴隨著前面一些問題的產生,《什密特鋼琴手指練習》的出現在推進鋼琴藝術教育事業的發展方面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成為鋼琴教育家們研究教學經驗的基礎,被廣泛應用。它打破了以前機械練習的傳統,開創了鋼琴教學體系的新方法。
一、手腕的作用
前面提到的手臂及手掌上下顛簸太多,導致奏出的聲音失真的問題,終其原因是因為演奏者的手腕沒有起到力量中轉和調節的作用。中轉是指支撐作用,調節是調節作用。在趙曉聲先生所著的《琴訣》中有這樣的描述:“車之彈簧,人之手腕。左右上下,自如周旋,不軟不僵,防震防顛。”然而,沒有手腕的協調配合,僅有十個手指的活動是不可能有現代意義上的完美演奏的。手腕的上、下、左、右及其圓弧形的靈活運動方向給鋼琴演奏技巧的發展和演奏技能的完善提供了最有利的條件。
實際上,在任何一首技巧練習曲或樂曲中,需要手腕無處不在的發揮協調作用。它會在下列方面對鋼琴演奏發生影響,幫助協調和疏導力量的運用,幫助重量的轉移,在需要連奏及演奏雙音、琶音等時候表現較為突出,幫助把手指送到最有利的位置上進行彈奏。因五個手指的長短不一,且不是都和手臂在一條直線上,所以要用手腕來調節,表現在需要用“擴指法”演奏或遠距離“大跳”尤為重要。以手腕的協調方式改變用力形式從而賦予聲音音質音色的變化。用力形式分為垂直用力和水平用力兩種形式,特別是水平方向的用力需要手腕的協調配合。如在要求用“落滾”的奏法及樂句的收句時手腕的作用至關重要,它可以幫助協調彈奏動作、克服技術難關。
總之,如果不注重手腕調節技巧的應用,就等于丟掉了許多對彈奏有利的因素,自然就不可達到理想的演奏境界。
740)this.width=740"> 納格拉,清代史籍中稱哪噶喇、奴古拉,維吾爾族、烏孜別克族棰擊膜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