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調種類繁多,力度問題自然復雜。以下幾點只是個參考。
(1)兩個聲部的復調,如果兩條旋律都有很強的獨立性,一般只需要將每條旋律本身的力度對比、變化、走向、起伏彈奏好即可。其中尤要注意突出兩個聲部音色的對比。
(2)如果其中一個聲部或一個聲部的某一段有陪襯的性質,則可減弱些力度,讓另一個聲部突出出來。但二聲部復調很少有一個聲部從頭至尾都是陪襯另一個聲部的。要注意在陪襯當中偶爾上升為主要聲部的時刻,輪流擔任主要角色,形成此起彼伏、連綿不斷的印象,是復調樂曲特有的美學趣味之一。
(3)當需要突出某一聲部時,如果這一聲部是高聲部,稍加注意即可。人的耳朵對高聲部有特殊的敏感,之使高聲部有一起聽覺注意的天然有時。同時,彈奏者的右手也大都有“為主”的傾向。因此,一般不必擔心高聲部的突出問題。
(4)但是,當需要突出聲部是低聲部時,就要有意加強低聲部,控制高聲部,將聽者的注意力吸引到低聲部來。最困難的是,在三、四個聲部的復調中,需要突出的聲部在中間。這時,必須鮮明地強調出要突出的中聲部來,小心勿使其被高聲部壓倒。在巴赫的三聲部《創意曲》中每首都有這種情況。
(5)在模仿復調中,有個突出主題的問題。主題,就是最先在一個聲部出現的主要樂句,然后,在各個聲部被模仿。巴赫的二聲部、三聲部《創意曲》,都是這種寫法。 一般原則是,當主題在各個聲部出現時,都要給予突出的地位。這是由于主題都是樂曲的主要樂思,是樂意的主要表達者,占有主導性的地位,自然應當突出。
不過,趙曉生先生提出一個值得注意的見解,他主張:“不總四突出主題”。理由是,除主題外,其他聲部也都有其獨立意義,要仔細研究其中動人的、富有內涵的線條,和暗藏著的最富有情感化的樂句。倘若我們只遵循“突出主題”這點,巴赫的一首C大調賦格僅26小節長,主題卻在四個聲部先后出現22次之多。這勢必造成另一種單調,即從頭到尾都是主題。他列舉的是C大調賦格。實際上某些巴赫的《創意曲》中也有類似的值得研究的問題。
應當考慮,如果主題出現過于頻繁、密集,而非主題聲部有很動人的話,也可以在某些地方將非主題聲部置于突出地位,讓主題聲部暫居其次。這樣做當然要慎重,要有充分的理由。做得恰倒好處的話,不僅非主題聲部的美麗能得到展示,而且主題聲部在退居次要地位后,當他再度以突出地位出現時,也會產生更加鮮明、強烈的印象。大家知道,優秀的鋼琴家、指揮家都是善于從乍一看不那么重要的、屬于次要地位的部分和不被注意的西中發現并揭示出動人的美感來的。
(6)關于突出主題,要特別強調主題的開始進入。開始進入彈得鮮明,就能給人明確的印象。相反,開始進入模糊,后面再強調,也不易引起注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