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c小調圓舞曲Op.64-2
這是肖邦在去世前兩年創作的,具有濃郁的民族性,其節奏近似波蘭的瑪祖卡舞曲,是一首典型的圓舞曲抒情詩。樂曲用三段體寫成,一開始便是洋溢著悲難的主題。接著是急速的運動,它不具有那種華麗的性格,而是一支軟弱而沒有生氣的旋律。中段轉為降D大調,情緒明朗了一些,但是很快又出現憂郁的氣氛。在回旋運動之后,反復開始的主旋律,樂曲在焦躁不安中結束。
降A大調圓舞曲Op.64-3
這首圓舞曲由三段體構成,充滿了明朗的喜悅及祝福,旋律非常優美。這首圓舞曲多次轉調,在肖邦的圓舞曲中屬于少見的由多調性構成的樂曲。第三段再現第一段,最后是短小的降A大調圓舞曲(離別)Op.69-1
這首以“離別”著稱的圓舞曲,有一段軼事:1835年,肖邦從巴黎到德國德累斯頓時,與童年時代的好友瑪麗亞小姐相遇。這是的瑪麗亞已是一個美麗熱情的少女,不論是鋼琴、聲樂還是作曲,都有相當的基礎。他們追憶往事,不禁互相傾慕,產生了真摯的愛情。后因家庭之故,瑪麗亞最終拒絕了肖邦的求婚。離別時,肖邦為瑪麗亞寫下了這首圓舞曲,并在樂譜扉頁上親筆題了“離別”字樣,樂曲因此而得名。為了回憶這段美好而甜蜜的往事,肖邦將它珍藏在身邊,在生前一直沒有發表此曲。 樂曲的旋律優美,極富有魅力,并有著憂郁、憂愁的回憶。樂曲采用三部曲式,降A大調,慢板。從弱拍開始模進下行的主要主題,委婉深沉,如同一首情真意切的戀歌,蘊藏著無限的愛慕和思戀之情。這一甜蜜的旋律經發展漸漸變得富有激情,隨后,在降E大調上呈示運用變音的半音進行和大跳音程后下行的曲調,使樂曲情緒更為激動,表現了肖邦對往事的深切懷念。中間部分轉回原調,奏出略含傷感的中間部主題。這個主題的旋律起伏較大,但仍保持著真誠的抒情特點,其婉轉如歌的曲調,使人感覺到離別的憂傷和悲涼。最后,樂曲簡單地再現第一部分,結束了這首纏綿悱惻的圓舞曲。
b小調圓舞曲Op.69-2
1829年肖邦創作此曲時才19歲,當時他對巴黎還非常不熟悉,思鄉的情緒彌漫在樂曲中,全曲到處出現傷感,有非常明顯的瑪祖卡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