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列舉的五種常見毛病,是指在一般演奏情況下和在中音區演奏位置上不應有的手形,由于受箏面板弧度的限制,手腕的屈曲程度應隨著彈奏音區的變化而調整。在低音區,手腕屈曲程度大一些,而在高音區的演奏,尤其是在右手彈奏旋律和“搖”奏法時;由于面板弧寬的變化和距上體過近,手腕不但不能屈曲,有時還要向下塌陷一些才能演奏好。
演奏顫音技術,左臂和腕部緊張是常見的毛病,為了克服它,要象初學者那樣,先學會左臂放松,然且再學顫音技術。
在演奏顫音技術時,左臂始終要具有肌肉的“恒常性緊張”和“支撐性緊張”,使左臂保持顫弦姿勢。在手指下壓琴弦時,手臂又具有“功能性緊張”。手腕橈側屈腕肌和尺側屈腕肌同時收縮,使手腕堅強有力。臂、手成一整體,指關節立住,不要塌陷。利用整個手臂的重量下壓箏弦,使弦音升高。然后控制前臂提起的肌肉群及時把前臂手提起,同時腕和手部肌肉放松,使弦音復原。在手臂放松后,上臂和前臂仍保持“支撐性緊張”和“恒常性緊張”,從而實現一次顫弦動作。按照這一方面,在一定的速度中連續動作若干次,即形成顫弦技法。
6.手指。控制手指運動的肌肉在彈弦的瞬間,屈肌要迅速收縮,伸肌要迅速放松、完成彈奏動作后,屈和伸肌同時放松,但仍保持一定緊張度(恒常性緊張),以備下一個演奏動作的進行。手部肌內在整個演奏中,一直處于這種張與弛的無限反復狀態。
彈弦時,應以掌指關節帶動手指關節運動為主的運指方法。指尖動作要靈活主動。各指的彈弦點應基本保持在與前梁相平行的一條線上。手型始終成漫圓型。各指指關節和掌指關節不要塌陷,否則手臂力量不能直接下達指尖,沒有進行彈奏的各指要自然下垂,不要翹起來,有人不自覺的把小指翅起,這是小指肌肉緊張所致,即不美觀,又影響其它各指的放松和用力。彈奏時要訓練指尖彈奏瞬間的爆發力,如果爆發力大,出音才能堅實響亮。在彈奏抒情慢速樂曲時,雖然手指動作相對減慢,也要注意手指觸弦瞬間的爆發力。后者與前者對比,只是爆發力大小不同而已。即使用扶弦演奏方法也不能用指尖輕飄飄的去抹弦,否則會使聲音輕弱無力,不能給人以清心透明之感。
彈箏運指技巧的關鍵,在于手指動作的準確與速度。箏的發音是靠手指彈弦而發出,手指的彈弦動作極度準確是靠日積月累、艱苦的訓練而獲得。如果能把樂曲中最困難的技巧用正確演奏方法反復訓練幾十次乃至幾百次,使有關肌肉得到充分訓練,那么,將必然精通這一技巧,達到極度準確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