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南亞音樂文化區
指的是包括印度次大陸和斯里蘭卡等周邊國家和地區,這一地區也稱為印度音樂文化區。
在音樂方面,自古以來,以高度發達的音樂理論為背景的印度古典藝術音樂成為本地區的高峰。在印度古典藝術音樂中,以北印度為中心的印度斯坦音樂體現了伊斯蘭音樂得影響,南印度的卡納提克音樂具有比較原型的印度特征,這兩股潮流幾乎覆蓋了整個印度次大陸。由這些古典藝術音樂變化出來的各民族的民俗音樂,在印度音樂文化區有十分廣闊而深遠的影響。
略述南亞傳統音樂的特征。(1)印度音樂在南亞的主流地位。(2)南亞各國音樂的多樣性。(3)音樂藝能與宗教、民俗的緊相關聯。(4)鼓類樂器和撥奏弦樂器得以充分運用。
(四) 西亞、北非音樂文化區
西亞,在地理上指的是亞洲大陸西部一帶,由阿拉伯各國、伊朗、土耳其、阿富汗、以色列、巴勒斯坦等國組成。
但是,作為一個文化區來看,除以上國家之外,還應包括北非沿地中海岸的突尼斯、埃及、阿爾及利亞、摩洛哥一帶。另外,前蘇聯阿塞拜疆、亞美尼亞、格魯吉亞、烏茲別克、塔吉克、吉爾吉斯、哈薩克、土庫曼各國也可以涵括其中。在音樂方面,西亞、北非最值得注意的是作為世界音樂史的源流之一而存在。古代的許多種類樂器,在王墓的浮雕和考古發掘中得到確認。同時,這樣的樂器原型和使用這些樂器的音樂的古老樣式,也沿著文明的潮流而向東、西兩方傳播。這種傾向,不僅在古代,而且在其后的長期歷史過程中,尤其是中世紀的伊斯蘭化起著重要的影響。例如:中世紀的阿拉伯宮廷音樂,是在當時的先進文化地區伊朗(波斯)的影響下而產生的世界上富有光彩的音樂。關于它的樂器桑圖爾( santur )、卡農( qanun )、烏德( ud )、納依( nay ),以及音樂、舞蹈、音樂家、音樂理論等,在故事集《一千零一夜》和阿爾伊斯發哈尼《歌書》中有詳細的敘述。此后,這樣的音樂體系向南亞、東亞、東南亞和歐洲傳播,自身不斷地產生變化,也不斷地給當地文化施予影響,成為它們革新的動力。另外,在奧斯曼帝國統治時代,其軍樂給近代歐洲音樂的發展予以許多影響。即:其樂隊編制發展變化為西洋的銅管樂隊,軍樂形式的本身也成為向藝術音樂發展的一個基礎,產生了土耳其風( alla turea )的作品。
西亞、北非傳統音樂的特征:(1)波斯-阿拉伯音樂體系的主導地位及其音樂特征:微分音的運用和樂音的有條件的帶腔性;瑪卡姆和達斯特加赫的旋法體系;均分律動與非均分律動同時存在;織體思維方式以橫向性為主;樂器運用的共同點。(2)民俗音樂的多樣化。
(五) 黑人非洲音樂文化區
非洲位于東半球的西南部,地夸赤道,東臨印度洋,西臨大西洋,北隔地中海和直布羅陀海峽與歐洲相望。非洲有將近700種語言,并且有多種信仰,因此,與之相適應的音樂樣式和一般文化特征也是多種多樣的。但是,黑人非洲音樂的多樣性決不會影響整個地區在音樂中的統一性。在音樂的社會功能及其運用方式、旋律和節奏的構成原理、樂器類型等音樂特征方面,黑人非洲音樂文化區的音樂風格上的共同性顯而易見。
主要音樂體裁形式有:(1)民俗歌唱:在黑人非洲的社會里,歌唱成為從日常生活中涌現的自然行為。另外,擁有各種各樣的職業或半職業音樂家也成為黑人非洲的特征之一。 (2)民俗舞蹈與歌舞、樂舞: 在黑人非洲的音樂生活中,舞蹈是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黑人非洲的舞蹈按其表現內容和運用場合來分類,大可以分為儀式性舞蹈和娛樂性舞蹈。從舞蹈表現手段的形式特點來看,黑人非洲的舞蹈大致可以分為:歌舞、樂舞、假面舞、高蹺舞等。
黑人非洲音樂的風格和審美特征是講求打擊樂器節奏、音色變化的音樂美。在音樂形態方面有如下特點:(1)以鼓為代表的打擊樂器在黑人非洲音樂中具有重要位置。(2)復雜多樣的節奏。(3)音階、旋律和演唱形式特征。(4)多聲部唱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