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音樂中歷史最悠久,最有特點,并在世界上影響最大的卻是甘美蘭。甘美蘭是印尼人民喜聞樂見的一種民族樂隊,它所演奏的音樂也稱為甘美蘭。甘美蘭樂隊及其音樂大約在15世紀時形成,至今已有500年的歷史,它深深植根于印尼的泥土中,在民間有著深厚的基礎(chǔ)。據(jù)本世紀廿年代統(tǒng)計,當時僅在爪哇島上就有二萬個甘美蘭樂隊。
甘美蘭樂隊的樂器種類很多,大致可分為:演奏旋律的敲擊樂器:“波南”、“沙隆”、“根德爾”、“干邦”和掌握節(jié)奏的敲擊樂器:“根當”、“剛”和“克農(nóng)”。以及其他管弦樂器:“蘇鈴”、“拉巴布”、“格渣比”等。
甘美蘭音樂大都采用有半音和無半音的兩種五聲音階,但它的律制(即音與音之間的距離)與12平均律不同,有點接近五平均律,初聽時不很習(xí)慣。演奏甘美蘭時還要遵循一種稱為帕臺特的調(diào)式,它與印度的拉格相類似,表現(xiàn)不同的情緒要采用不同的帕臺特。甘美蘭樂隊中還有少量的歌唱家。
甘美蘭是一種由多種樂器合奏,并加上人聲構(gòu)成的多聲音樂。它既不是齊奏,也非歐洲式的和聲,對位。它的音樂織體復(fù)雜交錯,演奏時還帶有一定的即興性,即在核心旋律的基礎(chǔ)上進行即興演奏。甘美蘭音樂的核心旋律約有4000首,現(xiàn)在常用的有1000首。
甘美蘭音樂十分豐富,它是印尼的藝術(shù)瑰寶。音色十分多樣:清脆的竹板和響亮的金屬板,嘹亮的高音和深沉的低音,低沉的鼓聲和柔和的笛聲,威嚴的鑼聲與纖細的女聲齊唱……這些構(gòu)成了鮮明的對比,使人們能在音響的調(diào)色板上描繪出多種多樣的色調(diào)和變化。此外甘美蘭樂隊演奏時力度變化也很大,有人認為就音量變化的幅度而言,甘美蘭樂隊并不亞于現(xiàn)代管弦樂隊。有時,音樂就像暴風驟雨突然襲來,震憾了大地,但往往又在轉(zhuǎn)瞬之間變?yōu)檩p輕撫擊,纖細溫柔,十分寧靜。
印尼的甘美蘭音樂遍布全國各地,它的用途也十分廣泛,常為舞蹈、戲劇、皮影戲伴奏,并在幕間休息時單獨演奏,過去還常在各種宗教儀式,迎送貴賓及舉行火葬時演奏。各地的甘美蘭也有不同的風格,最有代表性的是信奉印度教的巴厘島甘美蘭音樂充滿生活氣息,活潑,歡快。而爪哇島的甘美蘭音樂由于宮廷的影響,顯得典雅,文靜。
1889年在法國世界博覽會上,印尼的甘美蘭音樂使人耳目一新,法國印象派作曲家德彪西對此印象很深,他從中汲取靈感,進行了新的創(chuàng)作。
荷蘭的民族音樂學(xué)家孔斯特和當代美國民族音樂學(xué)家胡德都對甘美蘭進行了徹底、深刻的研究,寫出了專著。現(xiàn)在甘美蘭音樂已成為世界民族音樂中最主要的類型之一。美國的胡德還將甘美蘭音樂引入美國大學(xué)音樂系的課堂,讓學(xué)生們親自參予演奏另一種文化的音樂,進一步從感性上理解、把握這種風格。據(jù)說現(xiàn)在美國各大學(xué)中有120套甘美蘭音樂隊。其他國家如加拿大、英國、荷蘭、瑞典、德國、法國、以色列、澳大利亞、新西蘭、菲律賓、馬來西亞、也都有甘美蘭樂隊,在亞洲地區(qū)日本的甘美蘭樂隊最多,約有18套。總之,當代世界各國最熟悉的東方音樂就是印尼的甘美蘭,這是毫無疑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