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紀的教育是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來的教育,所以實施素質教育是勢在必行的。盡管我國的素質教育已經提出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廣大的教育人士和家長在對孩子的教育中已經開始重視素質教育的培養,但是由于我國現存的教育狀況與素質教育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在實施素質教育時仍然存在一些偏見。比如越來越多的家長已經意識到對孩子文化科學之外的音樂素質方面的培養,但是我們不能否認,絕大多數的家長只是把孩子在音樂方面的學習當作是一種技能的培養,而忽略了音樂教育的真正目的——審美素質的教育。
《音樂課程標準》指出:“音樂教育以審美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由此可見,審美是音樂教育的核心。作為一名古箏教師,本文將淺談如何在兒童古箏教學中進行審美教育,以此激發他們表現美、創造美的欲望,使他們始終保持對古箏學習的興趣和熱情。
一、了解相關的音樂知識
學習古箏應該是一個快樂的過程,特別是對那些初學者,更要采用適合其特點的教學方法,以求孩子在愉悅的情緒下,逐漸提高古箏的演奏水平,并將審美教育貫穿始終。我們都知道,音樂審美教育的起點在于培養學生的審美感知能力。但是對于初學者來說,他們的音樂感知能力較弱,還無法感知節奏、旋律、和聲、音色、調式等音樂語言要素中的美感,針對這一特殊情形,筆者采取先向學生講授古箏相關音樂知識的教學方法。在講授古箏相關音樂知識的時候,筆者是從兩方面入手的:一是從古箏的外形和傳說入手,二是從古箏作品入手。
任何一個孩子都喜歡老師以講故事的方式進行教學,有“東方鋼琴”之稱的古箏至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關于古箏的起源,并有一個古老動人的傳說。筆者抓住孩子喜歡聽故事的特點,先從古箏的傳說入手,再詳解其外形的來歷,以此來增強學生對該種樂器的感知,使他們對所學樂器產生興趣。
另一方面就是關于音樂背景知識的介紹,包括音樂作品產生的歷史時代、作曲家的生活經歷、創作個性以及具體作品的創作意圖等。讓學生通過學習這些音樂知識,進一步了解和體驗音樂作品的豐富內涵,從而更好地彈奏和領會音樂作品。在此值得注意的是,在給學生傳授音樂知識的過程中,一定要采取由淺入深、通俗易懂的教學語言和教學方式。
二、培養審美感知力
在學生對相關的音樂知識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之后,再進行學生審美感知力的培養將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生的音樂審美感知能力主要表現為感知節奏、旋律、和聲、音色、調式等音樂語言要素中的美感,辨別生活中各種音樂現象的美與丑,體驗音樂享受的感情等方面的能力。古箏音樂的審美感知能力是指學生對古箏音樂的理解能力,這是音樂審美教育的基礎。只有當學生具備一定的審美感知能力,才能在演奏古箏的同時,在心理上產生美的情感體驗,在頭腦中產生美的音樂形象。這樣,學生演奏古箏的過程就成為一種直接表現美、創造美的形式,而不僅僅只是演奏技能的簡單重復。
因此,在兒童古箏教學中,要有計劃、有目的地培養學生對古箏音樂的審美感知能力,結合典型的樂曲,用淺顯生動的語言啟發學生去感覺不同的旋律、節奏、速度、力度、音區、音色等音樂要素在音樂表現上的不同作用。如在表現激動、熱烈的情緒時,往往力度加強;在表現優美、抒情的情緒時,則力度減弱。快節奏表現出熱烈、歡快的氣氛;慢節奏表現出抒情、憂傷的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