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在教授學生《戰臺風》這一古箏曲時,向學生講述古箏曲第一部分節奏快速強烈,曲調熱情洋溢,表現了碼頭工人生氣勃勃,熱火朝天的勞動景象;第二部分采用左右手在箏柱兩側反向刮奏,發出混亂而強烈的音響,渲染了強臺風襲擊碼頭的驚險氣氛;第三部分用箏模擬呼嘯的臺風滾滾而來,描繪工人與臺風的博斗,激昂向上,隱含著必勝的信念;第四部分以悠揚的旋律,抒發工人勝利的豪情。最后是第一段的再現,工人們重新投入緊張而熱情的勞動。通過筆者的一邊講述一邊示范,學生真實的感受到了碼頭工人英勇奮戰臺風的英雄形象,學生在演練這首曲子的時候也變得激情澎湃,仿佛自己就是正在與臺風搏斗的勇士一般。
古箏音樂的表現力是由諸多要素有機結合而產生的,任何一種單一的要素都不可能形成音樂。同時,相同的音樂要素,不同的學生演奏出來也會有不同的表現,最重要的是啟發學生憑如何自己的感受去明確地體會、理解音樂。因此,培養學生對古箏音樂的審美感知能力是一個漸進的、復雜的過程,需要古箏教師堅持把對學生審美感知能力的培養融入到兒童古箏教學之中。
三、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豐富想象力
在古箏教學中應不斷引導學生提高對音樂的領悟能力,以此不斷提高他們對音樂的審美領悟能力,而音樂想象力又是音樂審美領悟能力提升的關鍵。如《漁舟唱晚》是一首優美、典雅而富有情趣的曲子,它描寫的是美景如畫的湖面、夕陽西下辛苦了一天的漁民滿載而歸的情景。在教授該曲時,應當把這種境界講出來,讓學生們去體會,去想象。但是由于學生感性經驗的貧乏,思維發展處于初級階段,因此在音樂學習中,想象的材料也就比較缺乏,想象的空間也會受到影響。而網絡資源的介入無疑給學生提供了大量的想象材料,為展開豐富聯想打下了基礎。
筆者在教授《漁舟唱晚》這一古箏曲時,預先布置學生在家人的陪同下去海邊觀察滿載而歸的漁民們的喜悅之情(沒有這一條件的學生可以通過觀看視頻獲取間接體驗),上課時讓學生觀看一段漁民生活的紀錄片,以此加深學生對漁民的了解,最后播放古箏曲《漁舟唱晚》,讓學生在樂聲中再一次體驗美景如畫的湖面、夕陽西下辛苦了一天的漁民滿載而歸的情景。通過一系列的課前準備,當筆者再教授《漁舟唱晚》之時,學生就很容易產生想象,如此一來,學生不光輕松愉快的學會了這首曲子,同時還完成了對音樂的審美教育。
學習古箏是一項周期性長、實踐性強的音樂活動,教師除了要擁有個人所具備的審美修養、較高層次的音樂藝術修養、廣博的綜合藝術知識和在教學中重視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不斷提高學生學習古箏的興趣,增加學生練琴的耐力和持久力之外,更重要的是增加他們演奏古箏的表現力,培養其創造力,使音樂藝術凈化心靈、陶冶情操、啟迪智慧、情智互補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發揮,以利于學生養成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為其終身熱愛音樂、熱愛藝術、熱愛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
本文作者為雅飛,請勿用于商業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