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曲式、和聲,調式、調性方面的特點分析
陸在易藝術歌曲多采用二部曲式!蹲鎳认榈哪赣H》是單二部曲式。伴奏的三連音中用了很多和弦外音,都是經過、輔助性的!稑颉芬彩菃味壳!都摇贰ⅰ杜巍穬墒姿囆g歌曲都是采用加尾聲的單二部曲式!都摇犯袊@性的兩段對比性強烈。這些藝術歌曲看似短小的曲式結構,和歌詞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首首精致的藝術作品!段覑圻@土地》是并列的三部曲式。每部分結尾處都相同,形成了一個統一的整體。陸在易藝術歌曲的和聲運用也是很有特點的!蹲詈笠粋夢》和聲非常精致,具有搖籃曲的風格。作曲家為了追求民族風格的音響效果,盡量避免三和弦的三音出現,而是用根音上方第四級音代替。《橋》的前奏中用了主九和弦,傳統的和聲進行。隨著音樂的進行,音樂的力度、緊張度逐漸衰減。
陸在易藝術歌曲多采用中國的民族調式!稑颉凡捎昧嗣褡逭{式的同宮調式交替的手法,即e羽和G宮調交替,獲得了色彩上的對比,形成較為典型的民族風格旋律。句尾調式主音的前倚音裝飾在全曲中貫穿使用,成為作品音調統一性的“核腔”,使全曲沉浸在親切自然而又令人回味的吟唱中。《家》的旋律構架是七聲羽調式!恫试婆c鮮花》采用了g羽到bB宮調。
《最后一個夢》民族調式的be羽調式!段覑圻@土地》運用了bG宮一A宮調一bG宮。陸在易藝術歌曲也有用傳統大小調的,如《祖國慈祥的母親》采用了和聲小調,旋律建立在和聲的基礎上。
四、鋼琴伴奏特點分析
藝術歌曲的鋼琴伴奏有人稱為“鋼琴與歌聲的二重唱”。鋼琴伴奏與歌者從同一基點出發,對演繹的藝術歌曲進行對話,把握詩詞的內涵、歷史背景、語言規律、美學定位、音色特點等,取得一致認識,達到內心的融合,共同攜手進行表現完美的藝術。陸在易藝術歌曲的伴奏寫作非?季。他藝術歌曲的伴奏和旋律都是同時思維并寫作的,所以歌曲的伴奏構思嚴謹,嚴格遵循藝術歌曲伴奏的美學規律,將器樂和聲樂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橋》這首歌曲的前奏,用了連續的幾個琶奏,共11小節,勾勒了波光澈湘的畫面仿佛讓我們置身于小橋流水的畫景。人聲進入伴奏很簡單,旋律長音時,鋼琴伴奏給了一個補充。結尾處的伴奏也格外新穎,左手是主和弦的保持,右手是旋律聲部附加三連音,連續三連音的使用給人一種意味深長、意猶未盡的感覺。人聲雖然結束了,但伴奏并沒有匆匆結束,給聽眾營造了一種自由想象的空間。陸在易的藝術歌曲伴奏手法細膩、豐富,布局合理,和聲運用極為巧妙,塑造的音樂形象與歌詞都非常吻合。真正體現出伴奏中的立體感、諧和感、層次感。
《我愛這土地》陸在易花了長達四年之久的時間寫成,可見作品傾注了曲作者多年的心血。該曲容量大,情感表現豐富,內涵深刻,鋼琴伴奏非?季。前奏用了九小節,開始是和弦的運用,有如人在高歌。伴奏部分最典型的特點就是六連音的運用。六連音的連續使用,造成一種生生不息、涌動不止的感覺。從鋼琴伴奏織體來看,作曲家在這一段及第二段基本上只使用了一種織體形態即六連音織體,但它所營造的音響效果并沒有給人單調乏味的感覺。
究其原因,原來是高音旋律的變化以及歌詞的變化甚至還有和弦的變換與和聲流動,恰使它們相得益彰、互為補充。和弦式織體、琶音式織體、三連音、九連音的連續使用,這些伴奏寫法無疑起到情緒上的推波助瀾的作用,在結構上起到了銜接過渡的作用。最后高潮部分左右手的和弦進行力度和強度都很大,和聲效果濃烈,正好推出全曲的高潮。
結合中國的具體情況,陸在易在題材、寫作技巧、音樂語言等方面都不斷開掘創新,以適應和滿足人們不斷變化著的審美需求。他將創作根植于人民大眾中,將一些普通人生活中的真情實感反映出來,同時他的藝術作品也是他本人純真、樸實、自然的性格寫照。他創作藝術歌曲都是全面構思,歌詞的選擇非常嚴格。他歌詞的選擇對象往往是文學性、思想性、音樂性很強的詩詞,和聲、織體都是全方位的概念立體型構思。看似結構簡單的《橋》《家》《盼》將真摯的情感寓于其中,具有濃郁的抒情性和民族色彩。他用傳統的創作方法結合中國民族音樂的語言,創作出了有自己獨特韻味的中國藝術歌曲。他的藝術歌曲清新、自然、流暢。在創作的途中他像一只永不知疲倦的鳥,他要不倦地歌唱世間真、善、美的情感。他常常把德國古典作曲家亨德爾的話當作座右銘:“假如我的音樂只能使人愉悅,那我很遺憾,我的目的是使人高尚起來!
本文作者為張琴,請勿用于商業用途。
740)this.width=740"> 納格拉,清代史籍中稱哪噶喇、奴古拉,維吾爾族、烏孜別克族棰擊膜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