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是跨越兩個世紀,連接古典樂派和浪漫樂派的音樂巨匠。在貝多芬的作品中,充分反映了前輩的成就,諸如亨德爾音樂的英雄性、群眾性因素與巴赫深邃的哲理性和宏偉的氣魄。如果從音樂風格的歷史演變來看,他的創作從形式、體裁到風格都承襲了以海頓、莫扎特為代表的古典主義風格,具有音樂邏輯感、均衡感和以動機為基礎材料構建“宏偉大廈”的方法。由于社會變革和自身的才能,貝多芬極大的發展和改變了古典音樂的風格。他一共寫了七部器樂協奏曲,其中有五部鋼琴協奏曲,一部小提琴協奏曲,一部小提琴、大提琴、鋼琴三重協奏曲。在這些作品中除了第一、第二鋼琴協奏曲屬于他早期的作品外,其余都是他在創作成熟時期所寫的作品。他的這些協奏曲無論在形象的生動豐富、規模的宏偉,以及構思的嚴謹集中方面都可以和他的交響樂相媲美。協奏曲為貝多芬提供了一種大眾喜愛的形式。最流行的是《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和他的第三、第四、第五鋼琴協奏曲。本文將重點介紹他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第一樂章。
一、貝多芬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的創作背景
貝多芬最早萌生寫小提琴協奏曲的念頭是在1790年一1792年間,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完成于1806年間。這個時期貝多芬對他的學生約瑟芬尼·布倫斯威克產生了深厚的愛情,并在她家的莊園里渡過了愉快的夏天。這首協奏曲的樂譜于1808年8月在維也納首次出版。
這首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在創作手法上基本遵循了莫扎特在協奏曲中確立的一些原則,如第一樂章奏鳴曲式的主題和雙呈式部的寫作手法。而貝多芬在這一基礎上又進行了新的發展,如在獨奏樂器與樂隊的關系上,改變了在莫扎特協奏曲中樂隊只起伴奏角色的做法,提升了樂隊的作用,使樂隊與獨奏樂器共同發展。樂隊所表現出強烈的激情和令人振奮的緊張度也完全有別于莫扎特協奏曲中意大利式甜蜜如歌的樂隊音響。后人曾評論說這是首“由小提琴助奏的交響曲”。其次,在獨奏樂器的演奏技法上該樂曲也頗具特色,莫扎特或許認為協奏曲應該令人“賞心悅目”,要使“音樂行家和音樂愛好者都能夠接受”,在演奏方面“不應太難”,這或許是由于音樂家對歌劇的偏愛。而貝多芬則是以交響性的思維來看待協奏曲的。他完美地繼承了法國三位小提琴作曲家(維奧蒂、克羅采、羅德)對小提琴演奏技巧的發展,在樂曲中加入了許多裝飾性變奏與華彩性樂段,又在情緒發展方面與樂隊保持著嚴謹的統一。
二、貝多芬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第一樂章的創作手法
第一樂章采用帶有雙呈式部的奏鳴曲式寫成,D大調,快板,第一呈式部((1^88)小節,先由樂隊進行呈式,樂隊的演奏由定音鼓單獨敲擊四個音后進入。定音鼓在這里的使用是很有創意的,并具有實際的意義,這五個音(第五個音與樂隊同時奏響)在樂隊中多次出現,時而承接,時而對比,配合旋律音型為樂曲英雄性的氣概定下基調,與之相對應出現的是流暢而莊重的主題((2^}9)小節,連接部由1$小節開始至42小節,其中pp-ff (26小節~29小節)的強烈對比與全體樂隊的頓奏使連接部顯得激動亢奮。這是具有英雄性的曲調,副部主題由43小節開始至76小節,性格是溫文爾雅的,作為第一呈式部的副部在性格上比較相近,不產生對比,只是作為簡略的呈式,待到以后的段落中再進行發展,因為第一呈式部具有引入的性質。結束部77小節至ss小節樂隊在力度上由強漸弱,為獨奏小提琴的出現做了鋪墊。在第一呈式部中樂曲的主要主題都已出現,這也是雙呈式部協奏曲的特點之一。
740)this.width=740"> 日木,羌族棰擊膜鳴樂器。又稱羊皮鼓。漢稱羌鈴鼓或羌族手鼓。流行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