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呈式部(89^224)小節。主部89到117小節與第一呈式部有所不同,在獨奏的主部主題之前有一段(89 ^} 101)小節,引子建立在D大調的屬七和弦的裝飾性樂句,呈現一種大波浪式的起伏,大部分的旋律無樂隊伴奏,更使其顯得連貫,流暢,體現出高雅的格調,這種可以展現小提琴獨特魅力的華彩性樂句,在當時也是較為常見的。值得一提的是這個具有獨特作用的引子,在樂曲的展開部中對其進行重復與展開,而沒有用主部的主題材料,這種極富個性的做法也體現了作曲家對引子的偏愛。對尾聲也是如此。貝多芬交響曲常會有個比較龐大的尾聲,常被視為第二個展開部。再加上貝多芬一貫的做法—擴大的展開部,使得這首長達535小節的第一樂章在長度上遠遠超過了他的前人,可見古典時期的奏鳴曲發展模式已無法容納貝多芬廣博的思想和浩瀚的樂思了。
主部(102^-118)小節。同第一呈式部一樣由定音鼓的敲擊引出主題,建立在D大調的屬和弦,主題性格不變,但在音型上作了變化,保留了骨干音增加了裝飾性的音符(102^ 109)小節,顯得更為立體、生動。樂隊的弦樂組為獨奏的分解和弦式上行音階做了背景陪襯,并模仿了定音鼓的節奏與音響效果。弦樂組所奏的音是升D,違反了當時的和聲教學法則,在當時還引起了不小的非議,但正是這個不期而至的升D音卻給樂曲增添了幾分戲劇性。連接部(119^143)小節,調性從D調至d調至F調到了E調作為向副部的過渡,連接部的材料先由樂隊進行呈現,之后再交給獨奏聲部,這一特點也體現在其后的副部當中,這也可以顯示出該樂曲的交響性特點。副部143^177小節,先由樂隊完整呈式副部主題,之后由獨奏接過,副部主題明澈柔美,從容均勻,充滿了溫暖和喜悅,從主題形象上來看,主部主題和副部主題并不具有反差,性格相近,也可以看作是對一個形象從兩個方面的描寫。開朗而莊重的主部主題是形象的外部刻畫,氣息悠長而寬廣的副部主題又是對形象內涵的寫照,而連接部激昂有力的帶有英雄性的曲調將內外兩種氣質連接起來,呈現給人一個真實而生動的形象,這或許就是貝多芬對自己的形象的描繪。小提琴獨奏的副部只陳述了4小節,之后又交還給了樂隊,獨奏樂器做加花變奏為樂隊進行伴奏,完整的副部主題則是由交響樂隊來展現,由弦樂隊齊奏出寬廣的主題更加深了主題形象的內涵。在段落的結尾處,獨奏小提琴經過兩次漸強和旋律的擴展塑造出了呈式部的高潮(176^-177)小節,在樂隊強有力的支撐下為樂曲形象注入了一種頑強不息的斗爭性格。結束部(178 ^r 224)小節,A大調,由樂隊先呈式主題,獨奏小提琴做了些分解和弦、變奏等裝飾,還有意猶未盡的感覺。
740)this.width=740"> 日木,羌族棰擊膜鳴樂器。又稱羊皮鼓。漢稱羌鈴鼓或羌族手鼓。流行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