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無界亦有界——談唐箏學習心得
背景
2008年8月中國古箏藝術第六次學術交流會期間,第一次出現了唐箏的身影,眾多古箏老師十分好奇,從此我也開始了對唐箏的特別關注。交流會期間,來自臺灣的溫芳瑜小姐用KOTO演奏的《春之海》在唐箏研討會引起強烈的反響,更是使得很多古箏老師有著要了解日本KOTO與唐箏的關系和學習唐箏的動力。
慶幸的是08年11月,我和許多來自全國各地的古箏專業老師參加了由揚大藝術學院主辦的首屆專業教師唐箏研習班,并邀請了日本東京國立藝術大學的安藤珠希老師首次來中國大陸授課,這是一次非同尋常學習,是一次難得的學習機會。通過這次的研習,使我得到了一次文化回歸的強烈感受。當年“嫁到”日本的唐箏——今天飛回來的復歸之燕。音樂文化的功能就是交流與傳播,是無國界的。唐箏的古樸、典雅的韻味,讓安藤老師不辭辛苦來到中國作唐箏藝術交流的使者,就象當年鑒真東渡時把唐箏傳播到日本一樣,因此我覺得研習唐箏不僅是傳播唐箏音樂藝術,更是我們這一代人為文化大繁榮去努力的一種歷史的使命。
歷史地回顧
人類發展的歷史總是表現在文化的吐故納新上, 文化藝術交流是相互的,共同受益的。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的本能需要,民族、地域、國家之間音樂文化的互相交流,是親善的、友好的,總是相互交流、互相影響和互相促進的,推動文化藝術的繁榮和發展。唐代是中國歷史上文化藝術最發達、最繁榮的一個時代。在這個時期,中國音樂文化對東亞各國的影響很大。日本、朝鮮、印度之那和南洋各國的音樂,至今仍可以看到這種影響的痕跡。
通過遣唐使導入日本的主要是唐代的雅樂部分。唐雅樂以傳統音樂為主體,吸收了西涼、龜茲等少數民族音樂元素,它不但直接繼承了隋代燕樂七部樂和九部樂,而且廣泛吸收與融合中亞諸國、乃至印度、越南、朝鮮等國音樂,成為在樣式和風格上非常豐富多彩的音樂。唐高祖武德初年(618年之后)的燕樂分為九部樂,九部樂分別是:燕樂伎、清商伎、西涼伎、龜茲伎、疏勒伎、康國伎、安國伎、天竺伎、高麗伎。唐貞觀十六年(642),在前九部之外,又增加高昌伎,成為十部樂。
為什么這種源于中國的古樂卻在日本發揚光大,并在一千年后的今天能夠作為日本的古典傳統藝術返回中國。傳統文化需要發展,只有通過發展才能夠更好地繼承。如傳入日本的明樂曲共為240曲。主要的是184首古代歌曲與38首詩經歌曲。這些歌曲全部為漢文歌詞,在歌詞的旁邊以日語假名注寫漢字發音,這當時無論是教學或演唱都是使用漢語發音。音樂文字語言對漢民族文化的傳播起到直觀的作用。還有,中國傳入日本的樂器有管樂器:龍笛、長簫、巢笙、篳篥;弦樂器:瑟、琵琶、月琴;打擊樂器:檀板、小鼓、大鼓、云鑼,全部11種,22件。這些樂器作為貴重的音樂遺產現存于日本正倉院等藝術資料館。
唐代中日音樂都顯現出寬厚的包容性,但又因國情、文化背景等因素而各具特色。從日本宮廷對于音樂文化基本格局的劃分可以看出,日本官方對于外來音樂采取并立、并行發展的政策。為此,日本宮廷通過官方劃分左右方樂的管理體系,推出多元并立的音樂文化政策。而與之隔海相望的唐帝國則大力推行民族文化的融合策略,兼容不同國別、民族的音樂風格,希望將一切優秀音樂文化化合、融入本國文化,在中國古代塑造出生機勃勃的文化風景線。而日本以燕樂為核心、系統地引進中國音樂文化,存有一定的兩國封建皇室口味的對照,在一定程度上顯示了日本進行文化交流的氣度。唐代中日文化交流頻繁,中華文化處于世界的前列,而日本的文化則遠遠落后于唐朝。為此他們派出了大批的遣唐使和留學生,如饑似渴地學習唐代先進的文化,經過吸收改進后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民族文化.輸出音樂文化到異國,不代表一種文化強權,而應看成是先進文化的使命所在;吸納異國的音樂文化,不是一種尷尬,而是一種激勵,一種遠見和勇氣。因為文化是世界性的,它沒有姓名和監護人,是久遠以來眾多文明、民族、國家呼吸交換而共同生成的全球財富。對于國際文化和民族文化的融通創造,對于面向強大異域文化進行的會通與超越,日本民族在音樂文化領域做出了很好的表率。
唐箏復歸之考
這幾年尺八反流行于國內,但似乎還忽略了個唐代很著名的樂器,即:“唐箏”,在今天也有一些人稱做“日本箏”。現在我們正常演奏的古箏,除了長度的變化、弦多少的變化外,更是將原有的絲弦變成了鋼弦,這樣也使得比原有的音色清脆了許多,但我覺得和流傳于日本的唐箏相比,現代箏音色明亮、余音較長,而唐箏的音色,更多是“實,韻,靜”, 唐箏的那種寧靜、古樸是現代古箏所不具備的,但唐箏的余音較短,所以左手的變化音更加需要內心的感受。安藤珠希老師用KOTO演奏了日本傳統民族風格的樂曲時的那種寧靜深深的刻在了我們學員的記憶里,我們和安藤老師可能語言不通,但這神奇韻律穿越了國界,穿透了語言的隔閡,穿越了時間的限制,實現了情感、心靈與精神上的融通,這是充分體現了音樂的無界性。安藤珠希老師是東京藝術大學音樂研究所的音樂教育碩士,東京藝術大學音樂研究所主修生田流箏曲的音樂教育博士,這次來中國教授唐箏藝術在日本的延續——KOTO箏課,讓我們進入了中日文化傳承的行列,肩負起弘揚唐箏文化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