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世界,音樂流派可謂是數不勝數,音樂藝術所表達的內容也越來越豐富。各種不同風格的、不同種類的音樂沖擊著我們的社會,影響著我們的思維。由于審美水平和審美情趣的不同,使得一些人盲目的崇拜某種音樂或是某個人;由于虛榮心的作怪,使得某些人只知道幾部交響樂,知道幾位古典時期的外國作曲家,當做炫耀自己和表現個人修養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覺得這些都是極不正常的現象。我國有著非常豐富的音樂文化遺產,有著大師的好的音樂作品,我們沒有理由不去了解它,也更沒有理由不去發揚它。西洋音樂固然要學,然而本民族的東西我覺得更應該加強學習。泰格爾說得好:“音樂和美術是民族自我表現的最佳手段,沒有自己的音樂或藝術的國家,只能永遠當啞巴。”
在悠久的歷史長中,中華民族保留了極為豐富的燦爛的文化遺產,創造了光輝的業績。在音樂方面,更是人才輩出,世界上最早提出十二平均律的就是我國明代的大音樂理論家朱載育,還有我國的各處的民族樂器更是各具特色。然而,在當今社會,由于各方面原因,尤其是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在人們思想中的泛濫,造成了社會上一些人輕視、貶低、排斥民族音樂的惡果。這不能不使人痛心疾首。當然我們不是說學習西洋音樂不好,而是說,在學習西洋音樂的同時,首先應該重視民族音樂,重視民族音樂,重視民族音樂的教育,使全社會形成熱愛和重視民族音樂的風氣。我國的民族音樂有著豐富的內容和珍貴的藝術價值,這是任何國家音樂所不能比擬的,也是任何西洋音樂所替代不了的。我國的民族音樂是中華民族的歷史明鏡,集中著我國民族的偉大精神,體現著民族的藝術精華,是中華民族歷史的縮影,它集中體現了幾千年來我中華民族在三大斗爭中的情感意志力量,幻想與追求。民族音樂內容中所呈現的民族、地域、風俗習慣、語言特征,亦成為研究各種人文學科和社會學科極為重要的旁證。我國56個民族各擁有數以萬計的獨特風格的民歌,它們是音樂創作用之不盡,取之不竭的文化藝術寶庫。我國的民間歌舞、民族器樂、曲藝及戲曲劇種,更是具有鮮明的特點,它們多姿多彩的各種藝術形態,足以令世界藝林刮目相看,民族音樂的技巧實踐,亦有高度的成就,如我國民族聲樂、器樂藝術、曲藝戲曲等方面的表演藝術家,其演唱技藝蜚聲中外。音樂理論專著書目可羅列數萬冊以上,足見其研究的廣度與深度。異議音樂作曲技術、和聲、復調、曲式、配器理論也早已自成體系。民族音樂美學的成就更為卓著。《尚書·堯典》及公孫尼子的《樂記》是我國音樂美的奠基石。另外,關于民族音樂的樂器制作理論,比別的國家更加豐富,特別是近期以來,在山東、湖北等地出土的古樂器,更令中外驚羨。這足以證明,中國民族音樂從理論到實踐早已形成科學系統的體系,成為世界藝術寶庫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那么如何才能發展民族音樂呢?首先應該解決人們對民族音樂價值的正確認識。
1、民族音樂作為愛國主義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它能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江澤民同志在與臺灣同胞的談話中說:“民族文化已經融化在我們的血液中,隨時隨地地影響著我們的感情。比如我年輕時喜歡樂器,我感覺小提琴、鋼琴比中國民族樂器進了一步,其音域比較寬廣。可是過去我在國外時,一聽到京胡,如二黃民板,就有一種思鄉的情緒;一聽到劉天華的《良宵》,變油然想起了祖國家鄉……這是很微妙的感覺。”
2、民族音樂作為連結一切炎黃子孫的紐帶,發揮著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作用。居住在美國匹茨堡的闞家冥寫道:“我聽巴藤鄉村音樂,聽考娜歌劇、聽貝多芬交響曲,聽亨德爾《彌賽亞》會鼓掌首好,但我的根不在那塊土壤里……我所向往的仍然是那山崗上吹來的短笛和月下飄揚的簫聲,這是歷史的歌詠,是勞苦人們的呼號,是青年男女的抒情,是對祖國山河大地的贊美,這些歌聲,把我帶到夢一般的故國原野里,使我如醉如癡地忘了一切,享受到人生的一種美好境界……“
3、民族音樂作為展現中國民族文化的窗口,能促進中外人民之間的友誼和了解。
日本指揮家小澤征爾在北京聽了中國二胡演奏家姜建華演出的《二泉映月》后,感動得流下了熱淚。他表示:聽了這樣感人的演奏后,他才真正理解了這首樂曲的深刻內涵,并從中認識了中國人民的性格。
既然民族音樂其影響之深,作用之大,那么我們無可非議地,也責無旁貸地應該發揚它。那么我認為要想弘揚民族文化,使民族音樂得以發展,渠道是很多的,但是最重要的還是采取積極的方式――教育為好。音樂教育包括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兩大范疇,我覺得不論是在學校教育中還是社會教育中,都應該把民族音樂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采取各種方式,讓全社會了解祖國文化,熱愛祖國文化,從而去發展祖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