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壯族原生態民歌傳承和發展的新嘗試——以平果壯族嘹歌與現代流行音樂元素的成功融合為例
錄入時間:2011/12/31 16:07:00 來 源:中音在線 [音樂教程]
哈嘹樂隊的創新并非無根之木,而是基于對壯族原生態音樂充分吸收和繼承的基礎上進行的大膽改造和創造。他們的歌曲絕大多數都是用壯語和漢語混合演唱,從演唱形式來看,繼承了傳統嘹歌男女混聲的多聲部民歌唱法,多采取男聲主唱,女聲伴唱的形式;同時將抒情嘹亮的唱腔,與吉他、貝斯結合現代配器手法的運用,不僅展現了廣西壯族原生態音樂的味道,更充分體現了原生態民歌和時尚音樂的融合之美。
結語:
事物都是隨著歷史發展在前進,原生態音樂的傳承和發展必須要與時俱進才有出路。哈嘹樂隊這種充滿時尚元素的演唱風格,在保持了原生態音樂的原始味道的基礎上創造了新的音樂語言。他們把原生態的“嘹歌”表現得更為豐滿、更為時尚,更為動聽,從而提升了壯族“嘹歌”的音樂欣賞性,是有利于我們壯族原生態音樂傳承與發展的。如今在這支“哈繚樂隊”的帶動下,廣西平果原生態的“嘹歌”被越來越多人所熟知,并已經成為了壯族音樂的又一張亮麗的名片。正如廣西平果縣嘹歌專家農敏堅先生所說的:“‘哈嘹'(指哈喻樂隊,也指他們代表的音樂風格)能走多遠,平果‘嘹歌’就能走多遠”。筆者認為:現在將原生態民歌與現代流行音樂元素融合不僅是一種手段與方式,更是代表了一種原生態民歌傳承和發展的方向。我們不希望在這條壯族音樂道路上僅產生一個“哈嘹樂隊”,我們期待著有更多“嘹歌樂隊”的出現,用多元化的形式來傳承發展壯族原生態音樂文化。
注釋:
① “哈嘹組合”是由“哈嘹樂隊”的核心成員趙羽和莫掩策加四個伴唱女孩組成參加青歌賽的參賽隊伍。
② 當地的一種獨具特色的樂器,用陶燒制而成故稱陶鼓,又因形如蜂腰故又稱蜂鼓,最初是當地師公做道場時使用因此也稱作師鼓。
③嘹歌中的代表曲目,曲調悠揚,歌詞押腰腳韻,韻律十足,2009 年7月被民歌中國欄目作為壯族嘹歌的代表收錄進民歌博物館。
④ 平果的歌圩從時間上可分為白天的日歌圩和晚上的夜歌圩。
⑤ 嘹歌歌圩對歌格式上有一個相對固定的套歌,歸納起來叫歌圩十唱分別是:浪歌、和歌、初會歌、盤問歌、甜歌、贈物定情歌、山盟海誓歌、分別歌、相約再會歌、思念歌。
⑥ 嘹歌曲調的一種,因傳唱于平果縣海城鄉那海一帶而得名。
參考文獻:
[1]國務院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11]北京:新華社2005.12. 22
[2]鄭超雄,壯族《嘹歌》的起源及其發展的社會歷史條件[J].廣西民族研究,2005, ( 1):94,
[3]覃彩鑾.論壯族嘹歌的藝術美學價值——壯族嘹歌文化研究之六[J].廣西民族研究,2005,(3):111
[4]蔣林.CCTV青歌獎廣西選拔賽落幕專家為廣西歌手把脈支招[J]廣西日報,2010-1-24
[5]北僚平果嘹歌伴唱《月亮》
(編輯/石磊)
第五屆全國民族聲樂論壇論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