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辦藝術節并進行評獎,是當今推動藝術創演繁榮發展的慣常做法與有效手段。今年7月7日剛剛閉幕的第五屆中國蘇州評彈藝術節,在主辦方文化部和江蘇省人民政府的共同努力下,較之往屆又有了新的進步與提高。表現之一,就是在參加展演的節目篩選中,更加注重專業性,加大對長篇傳統節目關注和重視的力度,在創作獎、表演獎和書目獎之外,特別增設“長篇書目傳承演出獎”,有了新的開拓與創新。同時,對評獎環節加以改進和完善,除進一步規范和細化評獎程序與標準,使之更加公開、公平和公正,凸顯辦節評獎的嚴肅性外,還特別強調了思想內容的價值指向與藝術表現的專業導向,注重樹立和維護權威性。
我們知道,曲藝品種按照藝術審美的功能特點,可以分為“說書”“唱曲”和“諧趣”三大類型。包括了蘇州評話和蘇州彈詞兩個曲藝品種的“蘇州評彈”,屬于“說書”類曲藝的范疇。不同的是,蘇州評話俗稱“大書”,徒口講說表演,擅長表現國家大事、朝代更替、英雄征戰和公案傳奇;蘇州彈詞俗稱“小書”,連說帶唱表演,配以三弦和琵琶等樂器自行伴奏,不僅講究“說、噱、彈、唱、演”不同技巧的綜合運用,而且追求“理、味、趣、細、奇”或說“理、味、趣、細、技”的審美效果,擅長表現家長里短、市井百態、兒女情長和婚姻戀愛。與“唱曲”表演的長于抒情和“諧趣”表演的長于說理有所不同,“說書”表演的審美特色是長于敘事,并在敘述故事的過程中,塑造典型人物,評點世間萬象,穿插各種知識,啟迪思想智慧。藝術表現題材內容的這種無限豐富性,要求其節目形態必須具有相應充裕的時間長度。這就使得數十回、上百回的長篇書,成為蘇州評話和蘇州彈詞節目的主體,其他如開篇、短篇和中篇,都無法像長篇那樣充分地體現“說書”藝術的獨有特點和審美優長。為此,真正的蘇州評話和蘇州彈詞藝術家,都有至少一至兩部自己擅演并富個人特色與風格的長篇節目。可多年以來,隨著組臺晚會的盛行及坐場演出的減少,使得短篇、中篇特別是開篇的創演較為活躍和普遍,而長篇的創演極為沉寂和滯后。再加上長篇創作難度大,演出駕馭要求高,成果也就非常稀少。如何激勵和引導蘇州評彈界的藝術家們,在當下比較浮躁的時代氛圍里避免急功近利,專心致志地安心創作和踏實表演,利用辦節和評獎的方式與機會予以強力引導,應該說是很好的辦法與契機。這對于遏制并扭轉蘇州評彈界長期存在的忽視長篇創演的不良偏向,激發并撬動廣大藝術家創演長篇節目的主動性、積極性,促進蘇州評話和蘇州彈詞藝術的持續健康發展,意義十分重大。同時,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理念已然深入人心,而具體的傳承工作相對步履維艱的現實環境中,利用包括辦節與評獎的機會,以便將已經公布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蘇州評話和蘇州彈詞等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科學保護及活態傳承,納入相應的工作范疇,藉以提升傳統藝術的現實地位,激發傳統藝術的創演自覺,實現遺產保護的統籌協調,推動藝術文化的全面發展,便成為題中應有之義。而本屆中國蘇州評彈藝術節在這些方面的創新與改進,無疑具有豐富多樣的功能價值和積極持久的推動作用。
因此,當我們欣喜地看到本屆中國蘇州評彈節不僅有許多原創的開篇、短篇和中篇節目參加,而且還有20個傳統的長篇選回節目參加展演和比賽時,完全有理由感到快慰、振奮并放聲喝彩!更為可貴的是,這些參演的長篇節目,涉及了《三國》、《包公》、《七俠五義》等蘇州評話的傳統經典節目及《珍珠塔》、《玉蜻蜓》、《雙金錠》、《雙珠鳳》、《三笑》、《白蛇傳》、《楊乃武與小白菜》、《孟麗君》、《神彈子》、《武松》等許多蘇州彈詞的傳統經典節目,涵蓋面大,代表性強。尤其值得稱道的是,“長篇書目傳承演出獎”的獎勵方式也很獨特,不僅獎勵那些登臺演出的優秀藝術家及其節目,而且獎勵幕后傳授培養并指導排練臺上獲獎者的老藝術家,包括已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蘇州評話與蘇州彈詞的代表性傳承人。這對營造有利于蘇州評話和蘇州彈詞傳承發展的文化生態環境,影響會很深遠。
還有一點需要特別指出,那就是,本屆中國蘇州評彈藝術節的參演選手,無論哪個地區的代表隊,均以中青年為主。其中許多中年藝術家的表演,技藝日臻全面,甚至爐火純青;許多青年演員的表演,“說唱”基本功扎實,臺風清新喜人。參賽地區的文化主管部門也都高度重視,參賽單位的組織服務非常周全有力。凡此都使本屆中國蘇州評彈藝術節洋溢著團結合作、拼搏向上的氣息,昭示出主要流布于蘇浙滬吳語地區的蘇州評話和蘇州彈詞藝術定將迎來更加良好的繁榮發展局面。(作者:吳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