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凡
(南京藝術學院音樂學院 教授)
內容提要:
文章以思維創新為主線,從人才創新、形式方法創新、作品創新等方面論述,多渠道、多形式、多層次培養歌者,發展中國民族聲樂。
關鍵詞:思維創新 民族聲樂 發展
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六中全會上指出,當今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要求更加緊迫。此時,我想就思維創新在中國民族聲樂發展中的應用,談談個人的粗淺看法。
一、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新人輩出
新中國成立以來,民族聲樂人才的培養模式在不斷地發生變化。作為專業音樂藝術院校,民族聲樂演唱專業人才的培養,基本是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起歩。此前,基本是通過藝術院團實踐,加上個人和集體的思維創新,培養出了象郭蘭英那樣,原先是山西梆子演員,后演唱中國作品;象胡松華那樣,深入內蒙生活實地體驗學習而化為自己獨特風格等著名老一輩演唱家。
50—60年代初,音樂藝術學院的培養目標基本是為專業藝術團體培養獨唱演員,走民族化道路。由于當時教學條件的限制,師資隊伍里基本沒有專門從事民族聲樂演唱研究的教師。我是60年代南京藝術學院民族聲樂專業學生,當時名義上是民族聲樂專業,但專業教師教的是美聲一套,記得當時是從蘇州評彈團請來的老演員開一門評彈課,著名聲樂教育家黃友葵先生力求從北京請老藝人教唱單弦,到最后也未能實現。盡管當時的學生們也接觸到一些民間音樂,但在演唱作品時,很難體現民族風格,即便也有唱得好的演員、教師,也因當時聲樂界面臨的土洋之爭,在技術上得不到公認。這個時期,民族聲樂缺少理論支持,從事這方面工作的人很有限。是上海音樂學院的王品素老師從語言入手,付出大量心血,做了大量的工作,培養出了象才旦卓瑪這樣的著名歌唱家,開創了專業音樂院校民族聲樂教育成功的先河。
時過境遷,經過70年代后期的改革開放,到80年代,專業院校培養目標從獨唱演員擴展到專業演唱人員。全國音樂藝術院校迎來了第一屆大學生聲樂比賽,展示開放后的成果,當時中央音樂學院的葉英獲得第一名。此時,正值廣大聲樂工作者如饑似渴地接受外來演唱技術精髓時,中國音樂學院金鐵霖教授潛心鉆研、實踐,培養了如彭麗媛、宋袓英等,一個又一個具時代性、科學性、藝術性的國家一流民族聲樂演唱家?偨Y出一套"口 眼 身 伐 表 養 相"的民族聲樂人才培養模式。實踐證明,這樣的人才,既勝任獨唱,又能表演,還能擔任歌劇角色,具觀賞性,深受廣大群眾喜愛。從他(她)們的聲音條件、演唱風格、藝術表現等方面來看,每個人都有所不同,都有自己的特點,尤其是演唱技巧,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地發展、完善,表現力豐富。30多年來,金教授作為民族聲樂教育的髙層次領軍人物,思維創新,為中國民族聲樂的發展做出了杰出的貢獻。一批年輕的、代表國家一流水準的歌唱家如:戴玉強、呂繼宏、譚晶、王宏偉、雷佳、王麗達、常思思等脫穎而出,與此同時,涌現出象劉輝、方瓊、馬秋華等年輕一代民族聲樂教育家。這是時代的結晶,是師生、藝術院團共同努力、和諧的成果,也是每一位成功者個人思維創新的結果。
近幾年,民族聲樂成果在不斷走向世界,如:歌劇"木蘭詩篇"在美國、奧地利、俄羅斯的演出,贏得國外一致好評、宋祖英、譚晶、王瑩、王宏偉等歌唱家在維也納等國外的獨唱音樂會,等等,但如何使民族聲樂在世界范圍內更具感召力和影響力,還需要廣大專業工作者進一歩思維創新,探索、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