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國際朋友文化交流的需要
我曾有機會接觸到許多外國朋友,她們對中國歌唱的迷戀讓人難以忘懷,其中一位名叫霍根的美國朋友,不僅認真地要求學唱,還要參加外國人唱中國歌的比賽,還獲得了北京電視臺頒發的2等獎。另外,他們還喜歡邊唱邊跳。
還有,一些在海外讀書回國及準備出國學習的留學生,常常要求學唱中國歌,他們說,這樣可以和國外的文化進行交流,會結交更多的朋友。確實,通過民間交往,廣泛參與世界文明對話,可以促進文化交流,推動中國文化傳播出去。如果我們能再深層次思考、發掘,也許還有很多的內容可以實施。如:培養適應交流、走出去的國際化人才就是一項長期的工作。
3科學、藝術相互借鑒的需要
上世紀90年代,為了開拓自己的思維空間,我參加了中國系統工程學會下屬一個學會,通過和他們的活動,我進一步認識到科學的嚴謹、團隊的合作,直到項目的成功,對我們教學工作的影響是何等重要。由于這些因素的融合,使我后來為學生上課,組織音樂會,都取得了比原來更好的效果。
前年,我有幸為中科院一位院士擔任工作室科技管理工作,這對我是一個新課題,也是對我人生的極大挑戰,通過一段時間努力,磨合,我從一個完全不懂科技的門外漢,能夠完成中、小科技項目的申報,為國家創造財富。工作中,我接觸的對象基本是教授、博士生、碩士生,了解到他們也特別喜歡唱歌,我常常和他們一起唱,為他們講解。盡管我明白,在這些人中,想出現歌唱家甚至歌手,那是不可能的,但當我看到大家歌唱后釋放出激情,工作得輕松愉快時,我想,值了,智慧的火花也許就要迸發,精神變物質的過程即將開始。
我還利用業余時間指導了一名汽車運輸專業的大學生,收到了出乎意料的效果,他進步很快,演唱能力已經超過了某些大三、大四的專業學生。為了紀念黨的90周年誕辰,向黨的生日獻禮,我為他策劃、舉辦了一場《永遠跟黨走》男高音獨唱音樂會,曲目基本是中國作品及民歌,其中有一首就是具一定難度的"永遠跟黨走",得到校內外師生的一致好評。
以上僅僅是我個人所想到、體驗到的一些方面,而中國民族聲樂的發展空間還很大很大,需要我們不斷地思考、探索、創新、大膽地實踐。如:國家一流人才的培養空間,省巿級人才的培養空間,還有著名歌唱家和民間藝人,專業和業余工作者,老師和學生,部隊和地方,如何搭建交流學習共同提髙的平臺?等等。從教育人民、增強民族凝聚力、創造力的角度出發,從增強國家的軟實力出發,堅持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多元努力,達成和諧,不斷發展中國民族聲樂,繁榮民族文化。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
2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