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毅
(重慶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音樂表演系、主任教授)
內容提要:
本文旨在探討如何將美聲唱法的優勢運用于中國民歌演唱, 主要從吐字行腔、曲調色彩、語言特色等方面論述了求得既具華美聲音又不失民族情韻的“洋為中用”之法。
關鍵詞:美聲唱法 民族唱法 民歌曲調 民族語言
筆者曾撰文探討美聲唱法與中國歌曲演唱之間的關系,但文章只是對兩者結合的可行性、原則及重要意義進行了論證,而未能對兩者結合的具體途徑展開討論。實際上,作為"術科"的聲樂藝術,是以實踐性、操作性為特質的門類,因而達成目標的具體作法、方法是更為重要的。基于此,本文承接前文,對美聲唱法與中國歌曲尤其是中國民歌演唱相結合的操作途徑,作粗淺的探求,以就教于方家。
美聲唱法是他山之石,如何用以攻民歌演唱之玉呢?兩相契合的基本原則只能是相互適應、變通。但由于民歌演唱是"玉",是本體、主體,而美聲唱法是“石”,是工具、手段,所以這一相互適應、變通,主要應是將美聲“變通”應用于民歌演唱,使歌聲既有華美的特質又不失民族風格。
很顯然,字正腔圓乃是第一要義。如前文所述,在這一點上,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并無根本沖突,是很能統一起來的。不過,兩者還是有差異:美聲更為講求共鳴,在“腔圓”上更具優長,民族唱法特別強調吐字,在“字正”上特擅勝場。因此,充分發揚民族唱法吐字之優,借鑒融會美聲唱法共鳴之長,就成了民歌華美歌唱的必由之路。
腔圓的關鍵是元音的純與美,但如果缺乏輔音的清晰,必導致吐字不正。不少美聲歌者的吐字含混,就是因為來能解決好元音與輔音的結合問題。中國的民族唱法在如何統一輔音與元音上總結出了不少寶貴的經驗和適用的方法(如咬字上的五音、吐字上的四呼、收音歸韻上的十三轍等等),特別出色的是在吐字行腔上把字音分成字頭、字腹、字尾的“出聲一引長一歸韻”方法,把這一方法與美聲唱法很好的結合起來,輔音和元音的矛盾便能得到解決。
這種方法要求:“出聲”(字頭)部分要做到清楚有力,不要一出聲就到了字腹,“歸韻”(字尾)部分要收音到家,不能只顧行腔,只顧聲音的亮度而丟失掉字尾。必須做好這兩點,才能突出我們漢語語音的結構特點。做好了這兩點,也就不會有字不清不正的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