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二、高度重視并充分發揮語言的風格功能。在強調把握民歌的音樂色彩時,還必須強調把握民歌的語言特色,兩者并重才能凸現民歌的民族情韻。語言是構成民歌的民族色彩或地方色彩的重要元素,唱出了語言特色,民歌的特有風格才能得以體現。可以從以下三點入手去表
現民歌的特殊風格:1.“抓聲調”。漢語有四聲,這是它區別于異族語音的一個重要特點。漢語民歌的音樂也大都是按照四聲規律來安排旋律和節奏的(戲曲和曲藝甚至是嚴格按照四聲的規律作曲)。因此,要唱出民歌的中國風味,就應當充分理解民歌音樂的抑揚頓挫與歌詞聲調的"陰陽上去"之間的緊密聯系,在演唱中作相應的處理和演繹。姜家祥先生就曾以《北風吹》中的“北”和“雪”為例,指出應對這兩個字加小倚音方能唱出其上聲字的聲調特點。這樣的處理顯然有利于民歌風的凸現。2.“抓語調”。語調是說話的腔調,即一句話里語音高低輕重的配置。民歌的音樂深受地方語調的影響,其曲調的輕重緩急、起伏跌宕(主要體現在倚音、滑音、波音等裝飾音和變化音的b、#音上)與方言的語調頗多吻合,演唱時應當予以重視和表現。如《放馬山歌》的第二句“正月里正嘛”,其“正”字的上滑音、"嘛"字的下滑音都不能忽視或省略,唱出了這一起一伏才能與云南方言的腔調相吻合,也才能表現出云南風味。3,“抓方音”。各地的民歌是基于各地的語言而產生的,用方言語音唱民歌顯然最能表達其民風民情,不過由于普通話的普及,演唱民歌時也不妨用普通話。但應當注意的是,民歌中的襯字襯句和方言詞仍必須用方音去唱,否則不僅會丟失鄉土風韻,還會顯得不倫不類。比如:川南民歌《槐花幾時開》中的方言詞“啥子”,只能唱成“sa zi ”而不宜唱成“sha zi ”川東民歌《太陽出來喜洋洋》的襯詞“啷啷扯哐扯”中的“扯”要唱成“ce”而不能唱成“che”襯詞是最具民族或地方特色的,在吐字和行腔上都應唱得“原汁原味”。
其三、融合民族演唱技巧。美聲歌者唱民歌絕不能全面顛覆民族唱法,那肯定會同時顛覆了民歌的風格情韻。可行的辦法是:比較和總結兩種唱法的異同與優長,使之優勢互補、相互融合。民族唱法中有很多技巧與美聲是相似相近的,比如:京劇花旦唱法與西洋女聲唱法就十分相似,都是以半假聲和假聲為基點,京劇凈角唱高音的"腦后音"唱法也與美聲學派的"關閉"唱法有異曲同工之妙,美聲唱法中有花腔、顫音、滑音唱法,在民歌中同樣有,如四川清音花腔唱法就運用得很多……潘乃憲先生說得更簡捷:“傳統美聲中的‘水平’唱法,抽掉‘掩蓋’部分,就會和中國目前的民歌唱法相通。”當然,我們并不一定要抽掉美聲的一些技巧去“俯就”民族唱法,但兩種唱法的相互靠攏、相互溝通卻是必須的,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們的歌唱融會中西、兼備美妙的聲音與民族的神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