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古箏獨奏曲的欣賞
民族器樂曲,是浩瀚如煙海,燦爛若繁星,琳瑯滿目,美不勝收。
古曲《古江花月夜》是一首優美動聽的民族器樂曲,是我國音樂寶庫中的瑰寶。它籍以山水之巍峨洋溢,花木之幽芳榮華。水光云影奇詭變幻。這一情狀皆可宣之于樂,以傳其神,而合其志精湛音樂詩畫,深刻形象地反映了我國各族人民,廣闊胸襟和剛直不阿的高尚情操。以《春江花月夜》為例,對欣賞方法作如下解說:
(一) 樂曲源流
春江花月夜是一首著名的琵琶獨奏曲,原名叫《夕陽筲鼓》,見于已故琵琶演奏家吳婉卿1875年的手抄本。至1895 年平湖派琵琶演奏家李芳國收入所編《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譜》(工尺譜本) 中,更名為《潯陽琵琶》,這時樂曲已發展為十段,由李芳國分段標以夕陽筲鼓、花蕊布迥風,關山臨卻月、臨山斜陽、楓荻秋聲、巫峽干尋、筲聲紅樹里、臨江晚眺、漁舟唱晚、夕陽影里一歸舟等十個詞藻華麗的小標題。以后又有人將曲名改為《潯陽月夜》、《潯陽曲》。
樂曲以唐朝詩人白居易的長篇敘事詩《琵琶行》的詩意:“尋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蘆花秋瑟瑟”相聯系而成曲的。雖然標題與《琵琶行》中詩句:“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灑還獨傾”相似。但樂曲情趣已超脫“楓葉蘆花秋瑟瑟”的秋意晚江別,而強調了“春江花月夜”的春意江夜美。
(二) 意詩意趣
《春江花月夜》的旋律大多較為典雅、輕快、細膩、流暢,并具有綿延起伏和級進等特點。